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逆袭”的小罐茶值不值得尊重?

2019年01月18日 11:54   来源:东方网   戴先任

  在不少机场、高铁站,小罐茶和各地特产成了邻居,精美的小罐包装、高端的品牌形象、广告的狂轰乱炸,让正式上市才两年多的小罐茶成了中国茶叶界的新晋“网红”。但这两天,有着“总裁专享”之称的小罐茶陷入了争议。有人发现,按照小罐茶的宣传,其炒茶大师一年下来可要“累坏了”,与客观事实完全不符。于是,不少消费者开始质疑小罐茶虚假宣传。(1月17日“北京日报”客户端)

  小罐茶与一些茶叶老字号相比,还很年轻,2016年7月才正式上市,但它却成功“逆袭”。据小罐茶方面的说法,2018年小罐茶卖了20亿,成了中国茶叶品牌零售额的第一名。小罐茶的成功主要在营销,懂得抓住年轻消费者的心理,如在包装上精心设计,还经常在网上讲故事,如向网友展示茶叶加工的现场,推出茶味香薰蜡烛,还与恭王府博物馆达成战略合作,拿到了恭王府博物馆“天下第一福”的授权,将这个“福”字用在了新年礼盒上。小罐茶的贵,反倒成了送礼者可以炫耀的资本,成了“身份”的象征。

  但小罐茶也受到了诸多诟病,比如性价比不高,比如包装太浪费。尤其是不少消费者质疑小罐茶虚假宣传。对此,小罐茶回应,他们从未发布产品是大师“手工炒制”的信息。“大师作”中的“作”指的是大师的作品,并非大师亲手炒制。但在小罐茶官网,一些产品宣传上,都标注是哪个大师作品。例如,“王顺明大师作”、“谢四十大师作”、“戚国伟大师作”等等。小罐茶方面称是,这些制茶大师是小罐茶各个茶叶品类的“首席产品经理”,他们会把关原料采摘和生产过程,但并不会亲手炒制。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需要小罐茶进一步作出详细的回应,监管部门也有必要介入调查,看小罐茶是否涉嫌虚假宣传。而对于小罐茶过度包装的问题,也要引起重视。正如消费者指出:“小罐茶每4克茶叶就需要一个盒子,而且盒子表面的盖子为一层铝膜,撕开后就无法再储藏茶叶。”商品过度包装会造成严重浪费与污染,对于商品过度包装现象也要予以约束。2014年,广州出台《广州市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实行商品与包装分开销售的机制,这就有助于遏制商品过度包装现象。

  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企业也要懂得营销策略,懂得包装自己,小罐茶迎合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实现“逆袭”,就是成功范例,值得其他企业的借鉴。但企业营销也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能进行虚假宣传,不能进行低俗营销、恶俗营销等等。而营销固然重要,但企业最终能否走得长远,还是要靠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否则虽然暂时能靠“投机取巧”取胜,也难以让企业真正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甚至只会让自己“跌得更重”。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