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大师”官员在“故弄玄虚”?

2017年06月14日 07:58   来源:南方网   郑端端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国资委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工作局(协会工作局)的一份函件显示,已免去江西省原政协副主席、景德镇原市委书记许爱民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这则消息,使许爱民这位两年前被“断崖式”降级的老虎,再度引发关注。(6月11日中国新闻网)

  “大师”,一个响亮的名字,只要戴上这样的“光环”,无论何时何地参加活动都被高山仰止、推崇备至,大师“站台”不仅让人“面”,自己也能收获满满“真金白银”,可谓百利而无一害。于是“大师”应运而生,趋之若鹜。许爱民就是“勇立潮头”的大师,虽有几年陶瓷技艺学习和任教经历,但荣升“大师”恐怕也得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然而他却剑走偏锋,“攻关”骗来“大师”美称,依靠光环,攀附高官,走“夫人路线”,最后落个“瓷器家族”全体覆灭的下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官员喜欢戴上“大师”光环,肯定不是无厘头。一旦“书记”“市长”等职位与“大师”叠加,就会产生放大效应,比普通“大师”的名气还大,作品也就“水涨船高”。横向对比,一个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人员,其作品比之以前立马可以见涨10倍;纵向对比,只要是“大师”,其一件作品的价格,最高的相当于非“大师”的一万倍。含金量极高的“大师”,谁都想要。可见,附有“陶艺大师”名号的附加值是有价码的,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大师”这时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赤裸裸的价格体现。

  而且,因为文化腐败不像其他腐败那样泾渭分明,官员常常冠以“劳动所得”堂而皇之“雅贿”,掩盖背后潜在的利益输送和腐败暗流,不仅损伤了文化艺术的健康发展,更让权力沾染了“铜臭气”。许爱民虽然贵为市委书记,但是在党纪国法面前,处于各种监督之下,虽有贪腐之“心”但没贪腐之“胆”。成为“大师”以后,就大不一样,工作之余,就可以明目张胆以“大师”的名义去弄一些陶瓷作品出来,大赚一笔。这样的“好事”一些官员自然趋之若鹜,跃跃欲试。

  当官与“大师”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角色冲突。笔者认为,官员变“大师”其实是权力和金钱的媾和,当下,还有多少“大师”官员在“故弄玄虚”,玩着权力“躲猫猫”的把戏呢?官员热衷于当各种“大师”,应该早点把头衔摘掉。如果非要弄个“大师”的头衔,难免让老百姓质疑背后的权钱勾当,只会被喝倒彩。

  人皆有所好,官员有个人爱好,本无可厚非,但是一旦沾染“大师”称号就会变味,充满了浓浓的商业色彩,与领导干部的身份格格不入。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知为行之始,正行先正心。党员干部既然身为人民公仆,就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好自己的事,为地方群众谋福祉,别一心想着当“大师”,更不能追求私利,更别说是不合法的私利。不论位居何职,都要守住清贫、牢牢守住党员底线,把握自己,管好自己,做精神上的富有者,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不做金钱的奴隶。只有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方能抵挡得住各种糖衣炮弹的诱惑,才不会走上歪路、邪路、死路。

  管长远的要靠制度,一些地方作品按职务高低论价显然偏离了正常的艺术品市场价格轨道。惩治这种文化腐败还需要强化顶层设计,把官员、权力从协会里请出去,让文化的归文化,让权力与艺术彻底分开,不许权力乱插手,切断伸向文化领域的权力之手,如此才能不仅能消除腐败盲点,更能使文化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人生没有彩排,奉劝那些“大师”官员们,好自为之,早点谢幕收场。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