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杨之光逝世 大师之光长留岭南

2016年05月16日 08:11   来源:广州日报   夏振彬

  岭南画派痛失大师!据本报报道,中国国家画院院士、新中国人物画四大家之一、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最高奖“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艺术家杨之光于5月14日晚突发呼吸衰竭,抢救无效逝世,享年86岁。

  每一位大师,都是一个传奇。杨之光用86载人生,在中国美术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广东美术界的旗帜和骄傲,他创作出无数经典作品,培育了满园桃李芬芳,也留下了足以照耀后人的无形资产。对于一个个大师的离去,我们缅怀、致敬;而对于大师的“风范”,我们更应该学习、传承。

  以杨之光而言,他的艺术人生能给艺术工作者乃至每一个年轻人什么启示?

  首先是大胆创新。第一次用新国画样式记录人民选举,第一次用没骨法塑造场面宏大的人物群像……在杨之光的笔下,有无数个新中国美术史的“第一”。而这些“记录”的取得,都源于他的大胆、探索和创新求变。“借鉴古洋寻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这是杨之光的座右铭,作为人物画改革的先行者,他融合古今技法,致力中西求索,始终保持着一个彪悍的创新者姿态,一辈子都在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最终练就没骨法绝技独步中外画坛,成为一代大师。

  如齐白石所说,“学我者活,像我者死。”作为高剑父、徐悲鸿等人的弟子,有人曾问杨之光属于徐悲鸿的学院派还是高剑父的岭南画派,他说“我只做‘杨之光派’”。这种不拘一格的创新、大胆突破的“执拗”,值得各行各业人士学习、发扬。

  其次是勤勉作风。杨之光17岁出版画集,24岁一举成名,看起来是个天才,其实成就背后更重要的是勤奋。在女儿的印象里,杨之光的日常就是下乡,一年到头除了画画就是到生活里搜集素材,回来之后继续创作;他这辈子没享过福,“没有享福的概念”,生活简单朴素,甚至一直在广州美院的宿舍里居住。他说,希望年青一代戒骄戒躁,沉下心来做学问——而他本人,用一辈子的时光给出了最好的示范。

  此外,还有责任和担当。相比画家、书法家,杨之光更看重的身份是教育家,他认为培养人才更艰巨、更重要也更伟大。与此同时,他还针砭时弊,对美术界炒作、造假等乱象予以抨击;热心公共事业,给《广州日报》的版面、活动题词,与社会密切互动……

  近来,一个个大师与世长辞。漫画大师华君武、京剧大师李世济、作家陈忠实、粤语讲古大师林兆明……他们的离去是整个社会的损失,但他们的风范也是全社会的财富——越来越多人接过前辈们的精神“衣钵”,才是对大师最好的缅怀与致敬。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