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反向春运”是充满智慧的改变

2019年01月15日 11:15   来源:东方网   黄鹤楠

  2019年春节日益临近,铁路春运抢票大战也日趋“白热化”。由于返乡车票“一票难求”,今年选择“反向春运”的人群大幅增加,春节去往大城市团圆成新风尚。大城市不再唱“空城计”,一家人也不会因为票难求而人难聚。

  “反向春运”是个新鲜词,所谓“反”,就是跟以往不一样,不是年轻人返乡,而是年轻人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来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尽管不少网民对“反向春运”持否定态度,觉得离乡在外就没了年味。但笔者觉得,春节,最重要的就是与父母团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哪里都是家。这种“反向团圆”的方式可谓是在城市打拼的“80后”“90后”陪伴父母过年的一个“妙招”。

  问题,从来都是可以通过聪明才智解决的。当一条路难行时,何不反其道而行之,不但能够完美的解决问题,更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你抱怨归家的路一票难求时,有的人已经一家老小开启了反向春运的路。不但票好买,还有打折的优惠,老人孩子也可以提前出发,一家人早日团圆,大城市的繁华更让即将到来的新年有了不同的味道。这就是反向思维的智慧所在。

  春运一直以来都是饱受诟病,网络上的抱怨之声更是不绝于耳。而今年,重归理智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不再拘泥于固定一天的车票,而是提前准备、多套方案、合理规划、增设备选。为了最终团圆的目的,可谓是使劲浑身解数。如此“煞费苦心”必然是车票在手,要么我回家,要么你过来,一家人开心的盼着团聚的日子。

  当然,积极出力的也不仅仅是旅客本人,铁路部门也是大手笔。虽然不能无限制的提高运量,但也是尽可能增加临客来提高运力。同时,智能化的设备和软件广泛应用,网络购票、刷脸进站、高铁点餐等一系列智能操作让人感叹科技的进步。曾经拥挤的绿皮车和“飘香”的泡面味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人们对春运的批判也在逐年减少。

  可以说,春运不仅是一次人口大迁徙,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一面镜子。不仅仅是科技进步,人们的素质也不断提高。如今“反向春运”的出现,更是一个充满了智慧的改变,值得我们肯定。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