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酒三杯。”这是很多网友得知部分地方监管部门对“脏布擦杯”涉事酒店处罚结果后发出的感慨。去年11月中旬,微博网友“花总丢了金箍棒”公开的一段涉及14家国内五星级酒店卫生乱象的视频,因为数量多、星级高,激起了比以往更大的舆论风潮,引发监管部门介入。时隔两个月,有媒体报道指出,上海7家涉事酒店的处罚结果均已出炉,每家酒店均被处以警告,并被罚款2000元,以致有对结果大感意外的网友评论说:“是不是2000后边少了个万?”
尽管监管的板子看似“高举轻落”,但必须承认,这些处罚是监管部门在现有框架下依法依规作出的。且如律师所言,“如果酒店没有拒不改正的情节,这已经是现行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最高罚款数额了”。一边是五星级酒店动辄一晚就要三五千元的房费,一边是较真的住客费力通过偷拍方式获得了违法违规证据,最终却发现2000元的罚款已经是“顶格”处理。这种监管的无力感,不仅是因为它远远低于公众期待,更重要的是再度向公众展示了酒店卫生违法成本过低这一客观现实。也正因如此,虽然近年来一而再、再而三有酒店被曝光类似的问题,并且监管部门都尽职尽责地予以了处罚,公众却一直未能看到如愿的改观。换言之,就事后监管来说,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从加大违法成本的角度,首先要做的是尽快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罚款额度。或许,在相关规定出台之初,2000元是个相对较高的额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额度对绝大多数酒店来说,显然更像是“挠痒痒”。站在立法的角度,解决这种罚款额度与时代不匹配的问题,应该改变过去那种设定“上限”的方式,参照房价改成“倍数罚款”,从而使实际的罚款额度以同样的原则,适用不同级别的酒店。此外,还应该考虑引入“惩罚性赔偿”,以起到更好的警示作用。以往,“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民法体系中适用并不广泛。不过,随着我国逐渐步入“民法典时代”,在涉及知识产权侵权、生态环境损害,以及疫苗因质量造成严重伤害等法律草案的修订中,已经在尝试引入这一制度。对酒店卫生监管而言,这或许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从完善监管的角度,还可以借助信息公开引导社会参与,丰富监督手段。上世纪80年代,因为环境污染对普通大众生活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美国各种环保组织与企业之间产生了激烈博弈,政府在制定政策想要提高相关数据标准时受到不同利益和力量掣肘,进退为难,最后只能出台一部要求企业自主测定并必须公开的“妥协性”法律。出人意料的是,要求向社会公开公众关注的监测指标,反倒在企业间形成了一种展现社会责任的竞争,倒逼了他们自觉改善相关指标。后来这一政策思路推广到了产品质量、食品卫生、药物安全等众多领域,被誉为上个世纪后30年“最成功的环境政策”。
解决酒店卫生“眼不见为净”的问题,最直接的是加大抽查监管力度。监管部门也不妨改变思路,把酒店定期发布相关卫生监测指标作为一种强制的信息公开要求,从而更加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和社会监督的力量。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