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的兴衰:教训与学习

2019年01月04日 07:38   来源:南方日报   郭巍青

  2018年刚刚过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情是共享单车的美好愿景迅速破灭。年底的新闻报道说,ofo(小黄车)陷入资金链断裂困局,排队要求取回押金的用户超过了一千万。回顾共享单车的发展历程,在提供了新的出行便利的同时,与之伴生的乱停乱放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此外,各种各样的损耗,甚至有人恶意破坏,都加剧了经营和管理的困难。

  从这里可以得到的一个教训是:共享单车一旦进入真实的社会生活,就要依赖于用户的使用方式。用户也必然会发展出各种各样的使用策略,于是成为一种“长尾”。它很难预测,很难调控,从而给经营、管理、追责带来风险。

  共享单车作为一种创意,要依赖于互联网才能变为现实。而网络技术有三个特点,必然加剧“长尾”现象。第一是连接。万事万物都互相连接,会产生许多始料不及的、超出控制范围的后果。第二是放大。各种连接会相互共振,既放大好处,也放大坏处。第三是加速。不论好事坏事,都会加速出现,很难有慢慢理解和调适的时间。这三点都蕴含着风险。

  大约一年多前,我看过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的一个演讲视频。她把共享单车的创意演绎得很好,我听了也很受吸引。回想起来,最大的不足是缺少真实的用户行为分析,缺少对真实人性的把握。在演讲台的大屏幕上,每一个光点代表一辆自行车,万千光点汇聚成共享经济的熠熠星空。但这只是通过媒介展示的美景,在日复一日的现实使用场景中,情况远不是这么浪漫的:一方面,公司要烧钱抢地盘,无序投放;另一方面,用户求最大便利,无序停放。两个方面合起来,最终会毁了共享单车的声誉。

  在理论上说,如果有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介入,控制恶性竞争,规范使用行为,维护环境与秩序,那么情况会好很多。但实际上,基于创意的新经济很难监管。这就是我们从中获得的第二个教训。

  创意为何难以监管?首先是知识要流动,但知识产权要保护,这在实践中很不容易把握;其次是知识密集的无形产品广泛流动,怎么征税是个难题;再次,新知识和新技术被滥用的风险怎么防范,也是个很大的难题。前不久引起轰动的违规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最后,新经济与传统的监管规范相冲突,或者在社会秩序方面引发新的问题,如何监管,也是难题。共享单车以及网约车等所带来的问题,就在这个方面。

  不过话又说回来,正因为有很多教训,共享单车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案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中国的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不再有现成的赶超样板,不再有“老师”能够耳提面命了。因此,从自身的经验与教训中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变得特别重要。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有哪些不平衡不充分?怎样能够更平衡更充分?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学习与反思。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创新的发展就不仅是一个团队融资创业的过程,而且必然要求与社会学习的过程相配合。

  基于此,共享单车的经验与教训中包含了三点启示。首先,绿色出行的理念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实,在小黄车小蓝车等出现之前,推动自行车出行的社会倡导力量早就存在了。自行车出行,代表了多一种选择,代表了绿色、健康、活力、时尚和一种社交方式。这就是美好生活的需求,它不是光靠资本烧钱就能烧出来的。即便共享单车的具体模式碰到了挫折,这样的需求依然强劲存在。

  其次,商业模式需要与适当的监管模式和社会行为模式相配合,才能克服 “长尾”现象,即尽量减少乱停乱放等行为所带来的困扰。我们不必一提到监管,就认为必然会遏制创新。广州市有关部门鼓励街坊自发组织“骑行队”,开展有益活动,同时帮助发现治安隐患苗头信息,并在必要时成为协助治理的志愿者。这说明,完全可以沿着“长尾”延伸的方向,设法激励更多的社会创新和监管创新。一旦形成创新传导的长尾,很多监管与行为规训的目标自然会包括在其中。

  最后,创新的具体模式可能一时受挫,但是支撑创新的理想主义精神仍然要弘扬。“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句话顺境时说出来难免轻飘,逆境时仍然相信,才不简单。谁在逆境中反思并坚持,谁就有可能代表了未来。

  (作者郭巍青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