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凝聚干事创业的发展合力

2019年01月14日 07:02   来源:经济日报   

  □ 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构建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 充分调动市场和政府的积极性,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聪明才智

  □ 充分调动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为闯关想招、为改革发力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局工作强大合力,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的政治自觉,也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钥匙”,更是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法论。

  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量大面广,涉及各方面经济利益,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才能激发全社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既带来重大战略机遇,也伴随各种风险挑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怎样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深化改革,怎样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全球政治经济原有格局大调整,我国怎样与寻求新平衡的世界良性互动、加快发展?直面挑战,攻坚克难,无不需要握指成拳,凝聚干事创业的发展合力。

  凝聚合力,首先要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构建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调动和发挥了“两个积极性”十分关键。我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国,除了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之外,还存在各地起点不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这就需要在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的基础上,建立权界清晰、权责一致的机制,赋予地方相应权利,让地方因地制宜,主动研究、创造性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需要中央先定调子、划底线的,要按照统一部署及时给地方交底。需要地方先探路子、创造经验的,中央要及时给予授权,有效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唯有如此,才能集中力量办好大事,最大程度彰显我们的制度优势。

  凝聚合力,还要充分调动市场和政府的积极性,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聪明才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我们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也是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一个重大原则。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明确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界限、法定职责必须为的领域、法无禁止则可为的范围,以此规范政府权力和职能边界,为市场保留足够空间,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放手”又绝非“甩手”,必须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失灵,管住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

  决策部署千条万条,最终要靠人来落实。

  这就要求更广泛更有效地调动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在其位者有担当,这是干部履职的基本要求;担当需要真本领,这是干部能力的必要条件。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在学习和实践中找思路、想办法,创造性地把中央决策部署对接具体现实、化为具体方案、变成具体措施,释放出发展的生机活力。同时,我们要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贯彻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的辩证法,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真正把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让他们敢干事、会干事、还能干成事。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改革智慧和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为闯关想招、为改革发力,有助于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实现既定目标积蓄磅礴之力。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必须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让其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实现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为实现宏伟蓝图作出应有贡献。

  “上下同欲者胜”。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只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铆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凝聚干事创业的发展合力,我们定能闯关夺隘,成就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为清白者撑腰 向诬告者亮剑    2018年11月14日
  • ·激发创新实现增长动力在线转换    2018年10月17日
  • ·保持农民丰收节的“温度”    2018年09月26日
  • ·严查举报保护干事创业    2016年11月3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