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王诗龄的课程表,无法定义每个人的成功

2018年12月29日 15:01   来源:光明网   封寿炎

  曾经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王诗龄课程表”,最近再次成为社交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在知名主持人李湘女儿王诗龄的课程表上,从周一到周日,钢琴、大提琴、油画、书法、瑜伽、国际象棋甚至织毛衣,各种学习安排挤满了她的课余时间。对此舆论不吝赞誉,还不忘一个劲地给其他家长和孩子们打励志鸡血:“王诗龄课表曝光,你是985都输她” ,“看吧,比你聪明、条件比你好的人,还比你拼命十倍!”

  假如这张课程表不属于王诗龄,而属于一位普通人家的孩子,舆论未必还会如此友善。长期以来,在围绕学生负担而展开的讨论中,焦虑的家长一直是舆论的众矢之的——父母凭借手中对于家庭教育的主导权,无视孩子本该拥有的快乐和健康,肆意向孩子转移自己内心的焦虑。

  同样一张满满当当的课程表,在普通家庭父母那里可能备受质疑,到了名人李湘和王岳伦那里却获得赞誉。有人还拿出更“成功、大牌”的英国王室来说事。英国小王子、年仅5岁的乔治,在他一年级的课程表上,就排满了数学、英语、法语、科学、历史、地理、计算机、戏剧、艺术、体操、游泳、击剑、高尔夫、陶艺、芭蕾等十几门科目。观点还是一样——他们出生时就在罗马,却仍比你努力。

  这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舆论意见,其实都属于同一套话语体系——成功学的话语体系。只不过,因为普通家庭的父母和孩子都“不够成功”,所以人们还有探讨和质疑成功标准的勇气。王室、名人“足够成功”,甚至直接定义了何谓成功,跟他们探讨、对他们质疑的人自然就少了很多,变成了一面倒的赞誉和倡导。

  孩子适合怎样的教育,父母给孩子选择怎样的教育,这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情况都不一样,很难简单套用一个标准去评判。但是对于成功的定义,却对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家庭中都有探讨的必要。在这种讨论中,哪怕贵为王室名流,也不拥有天然的豁免权。乔治小王子同时学习十几个科目,王诗龄课余时间被各种辅导班占满,这是否就是“未来成功人士”的定义呢?其他的家长和孩子,是否就应该“见贤思齐”呢?未必。

  在成功学的这一套话语体系里面,最大的要害并不在于“鼓励勤奋还是纵容懒惰”,而是否认、抹煞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消弭人的主体性,套用简单、量化的指标对人进行物化和对象化。这是一种注重外在、忽视内在的评判角度。拥有多少财富、获得何种社会地位、赢得何种声望,是成功学里面最主要的指标。以此观之,王诗龄掌握的各种知识、技能,所赢取的各种奖项被反复援引、津津乐道。鲜见有人从内到外去观察、审视这个孩子,关注她的内心是否快乐,心智是否健全,这样的学习安排是否符合她的潜能发展,能否帮助她成长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完善的人,成为一个独一无二、具备主体性地位的个体。

  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良好的教育,都跟勤奋、吃苦并不互相排斥。在一种符合孩子天性、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中,孩子同样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潜能充分挖掘,成为现实的才能。只不过,这种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来源于内在的启发和激励,这样获得的才能也更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相反,一种基于成功学的学习教育,则可能来源于自外而内的驱动力——为了达到某种“成功”的标准,驱动孩子去苦学苦练。不可否认,这种路径也有可能通往成功、快乐和幸福,但是一种基于功利、有时候不惜淹没天性的学习教育,确实不应该成为现代文明社会所追求的成长路径。

  在相当长的时间段里,那么多人都为育儿问题争论不休,那么多家庭都为孩子的教育成长焦虑不已,甚至弥漫成为一种全社会的焦虑。要不要“王诗龄的课程表”,要不要乔治王子式的苛刻教育,恐怕在短时间内都无法形成共识。也许首当其冲的,是家长和全社会都应该反思一下价值观问题——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何为健康的成长;对于一个人来说,何为成功?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