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老师的戒尺”该不该举起

2018年12月13日 07:14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江苏常州一场关于学生惩戒制度的听证会,让教育惩戒的老话题再次回到公众视野。一边是“严师出高徒”的传统观念,一边是“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极端个案,如何进行合法、合理、合规的惩戒,一直是教育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难题。本期人民日报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读者来稿,一起聚焦问题、凝聚共识。

  ——编 者

  莫与伤害混为一谈

  树木的成长离不开浇水施肥等“温柔的呵护”,也需要修剪除虫等“用心的护理”,育人同样如此。孩子的成长,既需要用赏识的眼光发掘闪光点,也需要用恰当的惩戒对长歪的“枝蔓”进行引导。“惩者,以正其心也”,恰当的惩戒教育有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是让孩子树立“有错必纠,犯错担责”意识的重要手段。

  教育有责任引导孩子承担行为后果。不过现实中,一些人对惩戒教育产生了误解,把“惩戒”与“伤害”混为一谈,与“体罚或变相体罚”简单地画上等号。其实,“三尺戒尺”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老师们还可以通过口头警醒、书面检查等方式加以劝导,这些都会对犯错的孩子有所启发。

  可以说,赏识教育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惩戒教育也不是闻之色变的洪水猛兽。我们应端正心态,摘掉“有色眼镜”,正确认识各种教育方式。一方面,应尽快划出惩戒与体罚之间的界线,建立惩戒教育的负面清单,让老师“心中有规,手中有度”;另一方面,各方不妨对教育多点理解,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多些沟通,如此才能形成正向的成长合力。(徐卫清)

  心有戒尺更重要

  今天的惩戒制度,不是简单地照搬过去,而是需要适应新的时代特点、发现新的教育规律,更好地促进孩子们的成长。

  应该说,如今的教育,更强调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让孩子们形成创造性思维。从这个角度来说,用惩罚等手段约束天性,容易削弱孩子的锐气和朝气。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应该以更加理性和弹性的方式来看待教育。不能把教育的成功等同于满堂鸦雀无声、孩子循规蹈矩。我们要教会孩子遵守规矩、养成好习惯,不是要加之以各种强硬举措,而是要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理解他们的思维。

  教育更重要的是心中有戒尺,而不是手中有戒尺,没有人愿意让孩子处于虚声恫吓的教育环境中。可以说,曾经“严师出高徒”等教育理念,需要客观全面的认识,决不能以挫伤孩子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我们必须要看到惩戒制度背后的负面效应,才能守护孩子的童真,护航他们的未来。(杨友鹏)

  爱才是教育的真谛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作家魏巍在回忆起老师惩罚自己的一幕时,内心却充满感动。由此可见,爱是教育的灵魂,讲究方式方法、施之有度、带着感情的惩戒,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

  很多时候,社会的目光总是聚焦于各种有违公德师德的出格之举,却容易忽视一些饱含温情、用心良苦的方式。毕淑敏在一篇名为《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的文章中,记录了惩戒孩子时矛盾痛苦的心理,又夹杂着深挚而明理的厚爱,让很多孩子的心灵受到爱的震颤。最好的惩戒,一定是惩之有方、惩之有度和惩之有情的惩戒,绝非简单粗暴的体罚。

  教育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的传授,还有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鼓励,还是惩戒,只有“用真情换来真心”,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才能铸就更健全的人格、更健康的品质。(欧阳锡龙)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