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全国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减少到2017年的3.1%,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7.4亿人,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而改革开放的标志性起点就是小岗村“包产到户”,实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饥饿等攸关生存的“三农”问题引发了当时自下而上的改革开放。
在40年间,年均9.5%的GDP增长和年均8.5%的人均GDP增长中,中国在工业方面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商业方面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农业方面成为全球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在经济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017年末,中国乡村常住人口57661万人,占比41.48%;乡村就业人口35178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45.31%。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前者是后者的2.71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445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955元,前者是后者的2.23倍。“三农”问题成为当下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最突出也最难以解决的问题,破解“三农”问题也连续多年成为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
“三农”问题固然具有复杂性和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但也要看到“三农”问题和脱贫攻坚任务并非无解,农业、农村都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
对标美国,中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差距较大。2017年末,中国农业耕地面积20.23亿亩,5.77亿农村常住人口,3.52亿农村就业人口;而美国只有300万从业农民,近220万农场,尽管拥有28亿亩耕地,但实际上只有21.18亿亩(3.49亿英亩)土地供农作物耕种,蔬菜种植用地不超过1800万亩。美国与中国耕种面积相近,但从业人数仅是我国的0.85%,而且美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国家、最大农产品出口国;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2017年农产品进口额达到1258.6亿美元,贸易逆差503.3亿美元。提高农业农村的生产率是未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改革开放之初,农民工劳动力红利+投资+产业链分工成为“中国制造”高速发展的核心动力;最近4年连续位居全球第一的快递业,更是得益于农民工快递小哥的劳动力红利与互联网平台及资本融合。融入产业链生态的低成本资源活化促进了生态内部要素禀赋的配置优化,从而形成罅隙市场或专业市场的竞争优势,剩余的农民劳动力依旧具有市场红利。
贫困农村地区具有较多的极低成本资源或零成本资源,包括闲置劳动力、闲置生产资料和闲置储运装备;而与“三农”高度相关的低成本资源还包括举全国之力构建的社会基础服务“五大服务网络”,即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网络、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网络、农村信用合作社网络、中国农业银行网络和未来覆盖每个县域的铁路总公司铁路网络;还有第三方电子支付网络、政府构建的社会人员扶贫网络以及正在推进的农村末端物流配送网络。如何活化这些零成本或极低成本的资源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
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的消费与收入比为81.56%,而城镇居民的消费与收入比为67.16%,可见农民收入增长对消费的支撑远大于城镇人口收入增长,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消费与收入比可能趋近100%,提高贫困地区收入的同时也将有效提升功能性消费,这对于当下中国亟须拉动内需消费结构性特点的新经济也有极大的帮助。
然而,绝大多数农村和农民目前还远不具备主动参与农业产业链的能力,也很难分享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等增值收益,加之造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体制机制并未消除,必须引入外部资源禀赋。如果通过提升直接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农业物流及供应链,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资本扶持和利用“大云物移智”创新技术,将通过跨产业资源配置优化,完成传统农业生产流程在时间维、空间维和逻辑维的综合升维,变闲置资源的劣势为优势,尝试从低投入高回报的“一本万利”提升到先回报后投入的“无本万利”。
首先,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精准定位“三农”的资源禀赋,并以最优先级次序遴选名特优农产品。利用政策红利和金融创新对名特优农产品进行确品、确类、确质、确量、确权和确区;利用政府或第三方的大数据平台和监控信用平台进行土地划片、划权和设立电子围栏。
其次,利用名特优农产品确定的耕地、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生产人员,引入互联网个别化需求与供给可低成本高效率精准对接且易形成规模化的特性,可以将供需资源同时赋予时间、空间和逻辑维度,按农产品品类等级精准划分消费者并建立对接关系,形成以商贸拉动生产,以品牌促进消费,在名特优农产品等高档消费平台上结点成网,构建梯次供需平台,从预定名特优农产品到预定名特优农产品的禀赋资源,为完成收入时间维在投入时间维之前的“无本万利”奠定基础。
第三,在供给和需求之间链接低成本高效率的对接关系。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对品、类、质、量、权和区进行实时精准定位和可视化溯源,利用电子支付实现“无信用”供需间低成本的资本流动,利用智慧物流复用以消费拉动的农业逆向供应链(用农业末端物流给予支持,既能为赋闲农民提供工作机会,又可逆向提供消费实现获益。),利用区块链与供应链“双链融合”技术杜绝名特优农产品假冒伪劣,保障名特优农产品及其全禀赋资源的“去伪存真”和“广告天下”。
第四,积极推动名特优农产品做强做大,通过品牌吸引资本、政策、技术和其他要素禀赋,以最大化地兼并或带动其他邻近或逻辑维近似的闲置劳动力、耕地、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实现名优特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网络化和品牌化。
第五,精确统计、计算和实时监控除名特优农产品之外的全部耕地、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及农民等要素禀赋的资源特征及负荷状态,精准统计、计算和实时监控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流通和物流等过程的需求;利用“大云物移智”信息化技术,实现上述要素禀赋的闲置资源与需求市场间的精准匹配和科学调度。
一次单投入多回报的“一本万利”和将产出提前到投入之前“无本万利”产业链生态,将会加快破解“三农”问题。
(作者刘大成为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数字农业委员会会长)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