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教室”带来的不仅仅是清华北大生

2018年12月14日 11:10   来源:东方网   丁慎毅

  12月12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教育的水平线》以整整一版报道了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著名的成都七中同步上课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快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有网友大赞:这是一个生动的励志故事。有网友深思:认为网课直播依旧是强化高考这根指挥棒,认为新技术强化了学校和师生的功利性目的。我不知道有些网友是否耐心读完了这篇报道,在我看来,它既不是一个励志故事那么简单,更不是强化高考这根指挥棒。

  在这个故事中,一条线是:成都七中去年30多人被伯克利等国外名校录取,70多人考进了清华北大,一本率超九成,号称“中国最前列的高中”。另一条线是:中国贫困地区的248所高中,师生是周边大城市“挑剩的”,曾有学校考上一本的仅个位数。是直播改变了这两条线。有的学校出了省状元,有的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而在这一表象的背后,是教师水平的提升,学生视野的开阔,是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彼此都补上了自己的短板。这种教学直播有一个更规范的叫法:“云教室”。可以说,“云教室”正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中国城乡的教育生态。

  在这个故事中,成都七中端的老师表示,虽然不用“亲自讲课”,但为保证跟上进度,1个直播班的工作量,约等于3个普通班。这些老师琢磨出一些方法,比如整理七中老师事前发送的课件,编制成学案,布置前一晚作业让学生预习;课上盯着学生的表情,记录下疑惑的瞬间,琢磨着课后补足;屏幕那端偶有间隙,可以见缝插针给学生解释几句。在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这一端,老师根据直播帮学生查漏补缺。有老师连上20个晚自习,一位年轻的数学老师戏称,自己有好几个“人格”。为让学生没有违和感,当七中的直播老师严肃,他助教就严肃;下一届老师幽默,他就开朗些。这是老师在直播中的共同提升。

  而对学生来说,除了知识的学习,彼此的生活也影响了他们。七中学生经常会收到远端学生添加QQ好友的申请,微博上甚至有他们的“表白墙”。七中学生觉得自己并没那么优秀,因此颇为不安,只有自觉把自己变得更优秀。一位老师在班上直播了云南山区一位女生的作业,成都七中一个班所有学生当场激动到哭,接下来一个月全在拼命学。七中老师去九寨沟旅游,年轻导游无论如何不肯收钱,他说自己是每天老师直播的学生。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互帮互学,有励志,更有感恩,这更是一种好的素质教育。

  事实上,这样的直播并非成都一家。比如,坐在在杭州萧山区金山小学504班的“云教室”,可以看到来自四地三区跨省的五年级同学在“云教室”共上一堂数学课。今年8月份,浙江省教育厅印发《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城乡携手、同步课堂”试点工作方案》,促进校内课堂远程共享。可以说,更多“云教室”的出现令人欣喜。

  如果说“云教室”提供了一片云彩,老师就拧出了云彩里的水,这些水分滋润了每一个老师和学生。“给我一片云彩,我就成为大树”,这是乡村师生的呼唤。不要借高考指挥棒说他们“何不食肉糜”,先让教育改变命运才是乡村的当务之急。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其中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服务的兜底和均衡化,而“云教室”正可以很好的改变城乡教育悬殊化的问题,我们当为此加油助力。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