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嘉北郊野公园的一片农田成了“网红”自拍圣地。在这片收割过的稻田里,熊大、光头强等流行卡通形象和大象、狮子等热带动物的稻草木偶粉墨登场,游览者们纷纷打卡拍照。然而,人文与自然的生硬嫁接,“违和”的郊野图景,也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打造世界级郊野公园,上海还缺什么?
在世界的坐标系中审视郊野公园,英国郊野公园的规划理念是将自然野趣与乡村景观、历史遗迹等有机结合,强调自然活力的恢复。香港郊野公园则是利用山地、水体等自然要素形成多处闻名遐迩的徒步路线,通过开展垂钓、露营、骑射等活动引导游览者走进真正的自然、探寻野趣。反观上海,郊野公园所在区域往往是局部城市化的郊区,工厂、建筑用地等零星分布,导致郊野公园与周边的景观不协调。游览者感受到的公园内外景观反差很大。走进公园,田园风情、花海景观、消费区域等多数景观嵌入了带有城市审美视角的人工痕迹。比如,某郊野公园设置了一项“玩累了就走进海瑞先生的餐厅”活动,在一座英式别墅穿越时空,体验英国乡村俱乐部,完全脱离了江南地区的人文底蕴。又如,某郊野公园的景观都是沿着修筑整齐的水泥路分布,没有规划的区域用指示牌标明不可通行,无形中限制了游览者寻找野趣的权利,迫使他们被动接受设计者的思路。
与世界知名郊野公园对标,上海的郊野公园自然与人文脱节,人工景观降低了游览者的审美水平,并使他们产生对“郊野”意义的误解和扭曲需求,认为郊野公园与城市公园同样应该有完备的交通、服务配套。在我们对1000位上海城市居民调研中,26.5%从未听说过郊野公园,25.9%从未去过,去过1个的也仅有28.4%。8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不去的原因是路途太远,公园太大交通不便,只有11.9%人认为郊野不应该有大量人工景观建筑。他们希望将城市便捷的设施引入郊野公园,所向往的郊野也是已经城市化的郊区,倒逼设计者来迎合他们的品味。
沧海桑田,今日之江南早已不是那个“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的江南,江南乡村已经不存在真正自然生态上的郊野。资料显示,郊野公园建设中所需的土地资源是征用农业耕地、农村居住用地、部分工业用地,几乎没有完全未开发的土地。对上海来说,特色的江南文化和自然环境是打造世界级郊野公园的优势所在,但无论是保留现有的乡村人文景观或复原某一历史时段的郊野景观,都要“先破后立”,借助适度的人工途径。比如,历史文献显示,采菱、熟田农耕是典型的江南郊野景观,可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生态景观,构建一种有文化内涵的“郊野”,缩短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间的距离,来提高游览者的欣赏水平。比如,将文人、作家对江南地区乡村、郊野的作品进行推广和植入,让消费者理解江南郊野的历史、人文和自然内涵,是寻回“野趣”的一个有效途径。当然,过犹不及。比如,有的郊野公园征用大量农业用地来建设停车场、电动游览车道等基础服务设施,试图让消费者快速到达、快速消费。其实,向城市公园看齐的郊野有悖于它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因此,笔者建议适度减少郊野公园基础设施,以此让消费者体会、认同真正的乡村精神和郊野内涵。
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根据“十三五”规划,上海要建21个郊野公园。郊野公园作为市民了解郊野文化的一个入口,应当是有别于城市的慢生活代表:漫步乡间小路,看看田园风光,闻闻水乡气息,尝尝农家的“粗菜淡饭”,在喧嚣的闹市里偷得浮生半日闲……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