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要跟上新动能的需求

2018年12月06日 07:11   来源:长江日报   华智超

  近日,武汉市出台《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预计明年会发放首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牌照。

  立法推动无人驾驶“驶离”无人区

  对自动驾驶企业而言,这一管理细则可谓“及时雨”,打通了从产品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按照之前的法规,自动驾驶汽车不能在公共道路上行驶,导致很多智能网联汽车企业不得不在厂区里偷偷行驶,或者到外地进行测试,可以说哪里有高水平的测试场地,哪里就会吸引企业扎堆聚集。

  无人驾驶催生新动能,这些新领域,近年来技术突飞猛进,想象逐渐变成现实。去年7月份,百度CEO李彦宏乘无人车驱车15公里,不握方向盘,还打电话,让人大开眼界。李彦宏还在今年两会上预言:“从北京开车到上海,只要开上高速公路,你就不用管了,可以吃着火锅唱着歌。”

  新技术可以插上翅膀自由飞翔,可是一旦融入现实,问题就来了。譬如李彦宏乘无人车就引来不少议论:这合法吗?机器可以完全代替人吗?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怎么认定?的确,不管实验室技术多么成熟,要真正走进日常生活,就有一个“落地”过程。比如无人驾驶汽车,就必须到现实道路上进行“测试”。而参与“测试”的前提,是无人驾驶企业必须有“测试”资格,也就是取得测试牌照。为此,各地都在加速立法进程。

  为无人驾驶立法,没有先例可循,谁率先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谁就能抢占先机,成为无人驾驶企业争相涌入的政策洼地。比如美国加州2018年2月大胆修改无人驾驶测试法规,允许无驾驶人员情况下进行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大力支持自动驾驶技术,因而成为广受车企欢迎的重要测试地。

  谁掌握标准,谁就获得先发优势

  在营商环境上,武汉曾经“吃过亏”。武汉导航领域的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但导航产业规模不如深圳、广州等城市,车载导航产品大多为广东制造。

  业内人士认为,很大一个原因是广东省率先制定了产品地方标准,包括武汉在内的很多城市的导航产业人才,纷纷涌向广东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标准是一种制度,制度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技术面前,往往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是一条线起跑,区域优劣势对比不明显。这个时候,谁能保持敏感,制定标准,提供新动能“落地”的肥沃土壤,谁就能获得竞争的先发优势。

  要成为创新高地,就必须为新事物创造生长发展的空间。技术要敢闯“无人区”,管理者也要跟上,为创新保驾护航。

  营商环境比的是制度优势

  往深处想,制度优势才是营商环境更重要的层次。在今天,企业和人员流动的成本越来越低。一个地方要吸引更多高质量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比拼的更多是制度是否有效、服务是否便利等整体营商环境。哪里的环境更能满足新动能的需要,新动能就会涌入哪里。

  自2017年末,在无人驾驶领域,北京率先推出中国首个自动驾驶汽车路测法规后,上海、重庆、深圳、福州、长沙、广州、杭州、武汉等多个城市也先后出台类似法规。可以想见的是,这些率先允许无人驾驶进行测试的城市,未来很可能会成为无人驾驶率先驶入日常生活的城市。

  “天下功夫,唯快不破”,这是一个创新时代,比别人更快一点,对于创新者来说至关重要。在实验室里实现技术领先,是第一步,再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领先,则能抓住一马当先的机会。这就对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善营商环境,必须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和慢不得的危机感。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就要下好营商环境“先手棋”,使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城市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唯有如此,武汉才能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