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刷新体检行业道德下线的新闻出炉——一家知名体检公司董事长在一个企业家论坛上曝出体检行业的乱象:有的体检机构用护士假冒医生开展体检,有的体检机构在抽取血标本之后并不做检测,而是直接炮制检测结果。
比起今年7月美年大健康公司前员工爆料反映该公司存在的无资质人员冒充医生的乱象,“抽血后把血倒掉、直接出结果”更加令人气愤和惊悚。此番曝出的体检行业乱象,也说明之前媒体报道的一些人“体检正常,没多久查出癌症”的疑虑并非胡思乱想。
随着体检行业市场规模急速扩大,近年来关于体检行业乱象的曝光此伏彼起,公众对该行业误检、漏检、流水线式体检、体检结果未及时通知体检者、体检过度依赖设备等问题可谓是耳熟能详。比起不专业、不用心的体检来,假体检因为有意欺骗体检者而具有更大的主观恶性。其实,不专业、不用心的体检也是一种“假体检”,有意造假的体检则属于更大胆、更严重的“重度假体检”,两者对体检对象来说都是谋财害命的行为,都必须得到遏制和预防。
遏制假体检,需要对体检行业进行“真体检”。国家卫健委今年10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卫生监督机构对辖区内体检机构加强监督检查,向体检机构出具虚假或者伪造健康体检结果、冒用他人身份或资质开展诊疗活动等违法违规行为“亮剑”。对体检行业开展“真体检”,再加上提高违法成本,才能有力遏制种种体检造假行为。
但是,目前可供卫生行政部门处罚体检机构造假行为的工具还不多,而且力度不足。按照《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如果体检机构出具虚假的体检结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仅在造成危害后果的情况下对机构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对于假体检行为,不仅要“真体检”,更要“动真格”,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体检机构处以顶格罚款,对相关责任人员处以吊销从业资格等顶格处罚,情节恶劣的还应追究刑责。树起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才能打消体检机构从业人员以假体检忽悠体检对象的心理。
遏制假体检,不能忽视职业操守的涵养。多家保险公司表示,不认可商业体检机构报告,用户在投保相关保险产品时必须在公立医院完成体检。公立医院的体检报告更可信,与其医护人员的职业操守水平有关。而在逐利而生的许多体检机构,由于成立时间不长等原因,尚未形成稳固的职业操守,因此,有关部门有必要敦促体检机构严把从业人员入口关并加强从业人员职业操守教育。
多少人的生命,因为假体检而匆匆终结?这是一个很难找到清晰答案的问题。但这个如此突兀地横亘在人们眼前的“真”问题,背后的乱象和悲剧不能重演。给体检行业进行“真体检”和“真手术”,才能稳稳地托起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