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奇葩证明,别留“服务真空”

2018年11月28日 07:45   来源:北京日报   项堃

  刚怼完“我妈是我妈”,又来一个“我娃是我娃”。近日,西安的雷先生想给两个孩子更改户籍信息,被要求开具亲子关系证明。他跑到派出所、街道办,被告知此类证明不予开具,可回头找便民大厅工作人员,他们也很无奈“缺少证明,材料交上去也会被退回”。就这样来回折腾几趟,始终没有办成。到底该找谁,怎么办?雷先生无所适从。

  这些年,各类奇葩证明早已成众矢之的。“无犯罪证明”、“未婚证明”、“健在证明”……让人啼笑皆非又很是苦恼。盖个章、办个事,常常要跑断腿、磨破嘴,这也成为社会一大痛点。为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相关部门都在大力整治,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没想到,这会儿又冒出“证明我娃是我娃”,引起舆论关注几乎是一定的。其中,是否存在部分人员敷衍塞责,相关部门推诿扯皮,是否存在工作流程设计上的不周,都值得好好追问。

  往下细究,问题似乎又没那么简单。拿户籍信息更改来说,关系到后续诸多社会保障和服务,处理起来谨慎一些也无妨。虽然现实情况往往比想象的复杂,但最应该讨论的是,如何在兼顾各方利益公平的基础上,让群众办事情更顺畅。倘若派出所不开证明了,医院的出生证明又丢了,那怎样才能把真正需要改的信息改过来?一张小小证明,往往牵扯多个部门和机构,当某个环节发生调整,整个链条如何衔接?倘若为了简化而简化,各部门仍是“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群众就很可能掉入“服务真空”。而这些,本质上暴露的是“管理真空”。

  奇葩证明越来越少是件好事。但让简政放权的利好最大限度地惠及大多数人,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从顶层设计层面做好整体统筹,就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放权前,想清楚“放给谁、如何放、放后要做什么”非常重要。只有相关配套措施跟上,前期的改革努力才算没有白费,简政放权的动作才不会“烂尾”。

  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即便薄薄如一纸证明,亦牵涉千头万绪,不能轻易“一放了之”。关照客观实际、健全服务网络,才能最终提升群众获得感。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