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再现路面塌陷 还要多少血的教训才能警醒

2018年11月13日 07: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黄帅

  路面塌陷危害产生后,谁来负责、如何追责,在不少地方就是一笔糊涂账,相关部门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受害者维权无门,这种情形并不少见。

  11月11日17时47分,甘肃兰州一人行道路面发生塌陷,路面大坑最宽处约3米,深约3米,一女子路过时不慎掉入坑中,据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生介绍,该女子肋骨两处骨折,病情平稳(《新京报》11月12日)。而在不久前,10月7日,四川省达州市一处人行道路面塌陷,事故造成2人死亡,2人失踪。尽管类似的事情一再发生,但它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城市路面通常建设在地质条件优越、地质情况稳定的地区,之所以产生突然塌陷,大多与人为因素有关,比如建筑施工造成的地质结构破坏、开采地下资源过度造成的地面塌陷,等等。因此,面对路面塌陷,事前预防比事后追责更重要,需要统筹应对。

  所谓统筹应对,就是要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时候,把可能发生的地面塌陷问题考虑进去。比如,路基沉降、排水管道破损和建筑施工不当是路面塌陷的常见原因,而这些问题在建设之初,完全可以作为施工安全的参考因素,要把可能发生的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尤其是建筑施工不当的问题,在大城市中颇为常见,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责任应对,针对的是环绕在路面塌陷问题周边的“踢皮球”难题。不可否认的是,路面塌陷危害产生后,谁来负责、如何追责,在不少地方就是一笔糊涂账,相关部门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受害者维权无门,这种情形并不少见。对此,应当像其他安全事故的追责方法一样,由政府部门牵头,设置专门的责任机制,出了事情,谁来担责,要弄清楚。

  目前,已有一些城市在预防和整治路面塌陷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比如,深圳市在2016年就发布了《深圳市地面坍塌事故应急预案(试行)》,把应对路面塌陷纳入城市安全管理和应急机制中,这就从规则上确立了灾害预防和整治的路径,有助于在最大程度上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不过,很多地方的相关机制还亟待建立,但愿类似“血的教训”能唤起人们的警惕。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别让洗稿产业蚕食原创精神    2018年10月25日
  • ·“家政薪酬超白领”的冷思考    2018年09月07日
  • ·10元盒饭别沦为“黑盒饭”    2018年08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