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让洗稿产业蚕食原创精神

2018年10月25日 07:01   来源:北京晨报   贺成

  一些自媒体“洗稿”行为,已经严重破坏了网络生态,已经到了必须治理的地步,而相关部门对此整治的决心也是非常旗帜鲜明的。

  千字10元至30元找网络写手,将“爆款”原创文章移花接木、改头换面上线,一些自媒体靠“洗稿”做成大号。“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相关部门对抄袭、剽窃的打击力度加大,一些自媒体采取更加隐形的侵权手段,通过将他人原创摘编整合“洗稿”,已形成地下产业链。(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

  从一开始的“个别”偷鸡摸狗行为,恶化到现在公然明码标价找网络写手,紧接着形成了地下产业链模式,由来已久的自媒体通过“洗稿”方式抄袭剽窃、篡改删减原创作品的侵权行为,实在不该再容忍下去了。

  早在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就透露,国内很多文化艺术作品创造力不够,90%的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而近年来,自媒体蔚然成风,发展势头迅猛,并逐渐成为网络上最流行的舆论渠道,争取到的用户群体越来越多,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也是与日俱增。至此,一旦稍有怠慢,让自媒体肆无忌惮导流获利,不惜抄袭剽窃、盗稿、篡改删减原创作品,显然只会导致原创者蒙受巨大损失,打击原创者积极性,蚕食原创精神,最终加剧原创文化产品不足。

  “洗稿”成本低、产量大,还能带来更多广告和流量,导致越来越多自媒体选择“洗稿”而非原创,让人恨之入骨。但由于一些被洗过的稿子,核心创意、例子、重要语句一模一样,可因为两篇稿子里没有一段话是完完全全相同的,却导致了界定难、投诉难、维权难,让原创者感到莫大的无奈。要彻底铲除“洗稿”,可谓困难重重。

  但是,这绝不是妥协的理由,更不是毫无办法。前不久,针对近年来饱受诟病的自媒体“洗稿”等侵权方式,国家版权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联合启动“剑网2018”专项行动,旨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将整治自媒体通过“洗稿”方式抄袭剽窃、篡改删减原创作品的侵权行为,并规范搜索引擎、浏览器、应用商店、微博、微信等涉及的网络转载行为。可见,一些自媒体“洗稿”行为,已经严重破坏了网络生态,已经到了必须治理的地步,而相关部门对此整治的决心也是非常旗帜鲜明的。

  进而言之,只要不断细化工作,比如司法部门、内容分发平台等多方同步发力,提高平台原创审核力度,通过机器算法和人工审核相结合来监管,用技术手段来为行业纠偏;比如尽快明确“洗稿”行为的界定办法与处罚手段,有效解决举证难问题;比如增强公众版权意识和自媒体人原创信心,激发越来越多读者主动加入举报监督队伍,就完全可以避免纵容一些自媒体“智力偷懒”,铲除“洗稿”产业的生存土壤,让原创精神再发新枝新芽,让原创作品常态回归增长。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