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反家暴要越过“家丑”这道坎

2018年11月27日 07:22   来源:北京晚报   李丽静

  一年一度的“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到来前夕,社会上发生的几起家庭暴力案件再次引发人们对于此类问题的高度关注:家暴不简单是“家务事”,反家暴必须越过“家丑不可外扬”这道坎。

  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人往往倾向于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邻里虽有耳闻,也认为是别人的“家务事”,不便干预。但是,家暴不仅仅会对被施暴方造成伤害,还往往容易发展成社会不安定因素,给更多人带去伤害。在家暴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因缺乏安全感,会把“原生家庭”的烙印带到公共场所,容易在校园里出现攻击性行为,在自己组成的家庭中成为新的施暴者。

  家暴一旦被社会公众所知,往往都是多年积累的恶果。家暴为何长期迈不过“家丑”这道坎?除了上面提到的观念问题,还有救助渠道狭窄和救助力量薄弱等现实难题。

  家暴受害者最初寻求帮助的对象,一般是居委会、妇联等,而这些组织往往要在征得施暴者同意的前提下,才能开展批评教育、心理疏导等工作。还有一些家暴受害者会到公安部门、法院寻求帮助。但是由于家暴案件本身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证据收集难度大、周期性长,不能为所有的求助者提供充足完善的保护;或因家暴禁止令申请门槛高,保护时间短,后期执行难等,让保护效果打了折扣。

  如何让家暴迈过“家丑”这道坎?首先受害者要理性坚强,勇敢地对家暴行为说“不”。不要对施暴者抱有任何幻想。第一次遭遇家暴,就要拿起法律的武器,及时制止暴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站起来,说出来,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其次,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全社会要大力倡导新型社区文化,使邻里守望相助成为反家暴最前沿、最有力的力量。第三,学校的教师、单位的同事、生意的伙伴,发现苗头多问几句,一些家暴就能被及时发现和遏制。

  你可以说“家是心灵的港湾”,也可以说“家是没有桃花的桃花源”,还可以说“家是用爱的砖瓦砌起的城堡”。但不管家是什么地方,它都不能够成为暴力滋生的土壤。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