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对言语霸凌的群体性忽视

2018年11月14日 07:04   来源:红网   陈修心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等13部门联合出台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对校园欺凌的分类、预防、治理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实施方法中明确指出,给人起侮辱性绰号也属欺凌——学校在进行批评的同时可给予惩戒,严重者可以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

  明确提出“给人起侮辱性绰号也属欺凌”打破了过去大众对于霸凌的认知。2017年《看见校园霸凌:公共认知调查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大众对霸凌造成的心理伤害的关注程度远低于对物理伤害的关注程度。并且,在多种形式的霸凌现象中,言语霸凌也因其被识别度低常被忽视。

  国内一项调查报告指出,曾遭受过言语霸凌的小学生超过40%。但是与高发的言语霸凌相对的严峻事实是,孩子们间的言语霸凌并没有引起重视。也是这种“不当回事”,使得孩子们遭到了更严重的言语霸凌——美国教育发展中心研究指出,64%的孩子不愿意将自己被言语霸凌的经历告诉其他人——这种沟通机制的缺失,使得校园中言语霸凌现象更加恶化。

  然而,言语霸凌对青少年们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不比物理霸凌小。研究显示,被霸凌的学生比没有被霸凌过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健康问题;在心理层面,遭遇过霸凌的人更有可能会形成缺少自信,胆小畏缩,情绪消极等个性。这些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常年被掩盖在“孩子间斗嘴”的认知之下,而对于遭受霸凌的孩子而言,这些认知使得霸凌的阴影无法逃脱地笼罩了下来。同时,这些认知造成的忽视,构成了对孩子的二次伤害。

  面对校园霸凌,很多老师和家长都会给孩子灌输“要养成坚强的性格”的观念。但其中所包含的隐形价值判断便是残酷的丛林法则——一个巴掌拍不响,既然你被霸凌,那么肯定是因为你的性格软弱。这种思维方式包含着一种诡异的逻辑——并没有责怪霸凌者,反而从受害的孩子身上找原因,使得遭受霸凌的孩子们只能成为了灰色的、沉默的螺旋。

  在《最强大脑》里展示过出众音乐能力的孙亦廷,也曾是校园言语霸凌的受害者。在小学,其具有的独特音乐才华成为了同学们的“眼中钉”,从各方涌来的恶毒言语一度使得这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变得沉默寡言。及时发现问题的孙父辞去工作,带着孩子移民澳洲,使孩子能够尽情发挥音乐天赋。在采访中,孙父提到:“国内很多老师根本不觉得言语霸凌是很严重的问题,就算意识到了,也常常是一句‘没办法管’打发。”

  孙父对孩子与教育的积极关注,使得事件有了较为圆满的结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更多的孩子依然生活在由于忽视和管束无能造成的霸凌阴影下。广州《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的出台是一种补救措施,也是一种提醒——防范言语霸凌需要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重视与介入,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霸凌对孩子们产生不可逆的伤害。因此,也希望这一规定能够得到有力执行,让更多的孩子走出沉默,在阳光下自由生长。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