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默克尔“退休”的社会背景与现实考量

2018年11月02日 07:27   来源:北京日报   黄子翊

  近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宣布放弃对基民盟党主席和联邦总理的连任诉求,不乏媒体惊呼“默克尔时代即将终结”。这位历经磨难、素以顽强形象示人的“铁娘子”选择此时“退休”,耐人寻味。

  自2005年出任总理以来,默克尔已掌舵德国13年。在国内发展上,默克尔吸收了社会民主党改善社会福利的部分主张,将其与右翼严格财政纪律、改善投资环境等传统主张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调和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中间道路,造就了自冷战以来德国经济持续时间最长的增长期;在对外关系上,应对欧债危机、伊朗核问题等艰巨任务,默克尔强硬务实却又不失亲和力的形象,使德国不仅成为欧洲的核心国家,更成为与中美俄等大国平起平坐的重要力量。正直、务实、亲民的积极形象,行之有效的经济社会政策和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共同造就了这位深孚众望的“铁娘子”。

  面对政绩与好评,默克尔为什么选择了“退休”?在笔者看来,着眼德国当前的内外形势,默克尔已经很难得到足够的支持以挽狂澜于既倒。

  首先,默克尔的党内支持率大不如前。在即将到来的党主席选举中,且不论复出的“老对手”前联盟党议会党团主席默茨和保守派代表卫生部长施潘,即便默克尔精心培养的接班人、现任基民盟秘书长卡伦鲍尔都竞争力十足。在国内收紧移民政策的呼声高涨、极右翼政党势力大增的背景下,基民盟在移民政策、欧洲一体化等议题上的立场将不可避免地趋于保守,默克尔政府获得的支持将相当有限。

  其次,默克尔的民意支持大不如前。面对大量难民涌入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德国民众对于默克尔政府的信任和耐心正不断流失。此次在受益于默克尔经济政策且执政党政绩良好的巴伐利亚州和黑森州,联盟党遭遇选举惨败,便可视作民众对默克尔不满情绪的一种宣泄。地方选举的惨败反过来又引起执政联盟内部的政治动荡和人事改组,进而束缚了默克尔政府的手脚。

  也要看到,默克尔面临的国际环境大不如前。就欧洲而言,民粹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上升似乎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一个鲜明表现就是,各国议会中,或左或右的民粹政党正获得越来越大的发言权,并逐渐形成欧洲范围内的大联合,意欲在明年5月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中大显身手。具体到欧盟内部,以法德为代表的“老欧洲”在移民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问题上正遇到“新欧洲”越来越强势的抵抗,波兰、匈牙利等国的抗议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前途暗淡。在欧洲之外,强势推行“美国优先”的特朗普又在利用欧洲内部分歧,向欧洲盟友施压,以期坐收渔翁之利,“特氏外交”已经将曾为默克尔带来美誉的伊核协议等外交成果破坏殆尽。

  面对这样的形势,默克尔“将更加专注于解决国内外各种问题”的表态,更像是一个政坛斗士在黯然离场前为自己争取的体面,而非真正的战斗宣言。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德国政治的核心议题都将是执政党的内部调整和领导层更迭,甚至是执政联盟的重组。未来德国领导人面对的,将是一个共识政治和中间道路走向破产、不满和排外情绪上升、政治极化和社会动荡加剧的德国,一个一体化停滞不前、各自为政多于联合行动的欧洲,以及一个国家间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

  (黄子翊,中国海外安全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梁衡:40年前开启国门的那一刻    2018年10月08日
  • ·“一带一路”助力欧洲一体化    2018年06月20日
  • ·16+1让中东欧更好融入欧洲    2017年12月0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