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云南大理洱源县在网络上成为了热点,有多位网友反映,洱源当地政府准备以农药化肥污染洱海为由,强行铲除老百姓已经种植的大蒜。公开资料显示,大蒜是洱源县重要的经济作物,当地农民种植已有20年之久。如今,大蒜说铲就铲,农民的收入从何而来?而大蒜种植又真的会对给洱海的环境带来不好的影响么?(10月9日《央广网》)
以“防止洱海污染”的名义,铲除农民种植的大蒜,当地官方的回应看似不无道理。比如:大蒜属需高肥水作物,农民在种植大蒜时已使用了过多的化肥、农药;但这些化肥含量的90%却未被大蒜吸收,而是随着其后的灌溉用水被溶解于水中,最后流进河里并汇入洱海;这不仅导致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势必对洱海的水质造成污染。再说,今年初夏当地7万吨大蒜滞销,铲除大蒜也是在考虑引导农民转型升级。
但这一利在长远的种植结构调整举措,缘何会受到人们的广泛质疑?“防污染铲大蒜”的政府决策究竟“毛病”在哪?
首先,缺乏“问计于民”。常言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种植结构调整是一项牵涉农民切身利益、关乎农时季节变换的重大决策,需要未雨绸缪地事先调查研究和制定出周延可行的调整预案,切忌有违农时、有违农民意愿的“拍脑袋”行事。正如有农户所质疑的:禁种大蒜为什么不在农民购买蒜种前就广为宣传,而是要等到有蒜苗长到“筷子高”时才强行铲除?这显然暴露出当地政府对农时常识的认知缺失和对农民意愿的缺乏了解。把好事办好需要应天时、顺民意、循规律。“反季节”蔬菜可以有,“反季节”的种植结构调整却不可为。
其次,伤及蒜农利益。虽然《补偿方案》中已明确写有补偿标准:全面禁种大蒜签订协议的每亩补助1200元,每亩蒜种回购补助600元。但这项意在保护洱海生态的“毁苗”政策,却似乎并未得到当地农民的“一片支持”。有种植户算过一笔账:今年市场上蒜种的价格是200元一袋,政府的补偿是按80-100元一袋给每亩补偿600元。这个是远远不够的,老百姓都有点“亏钱进去”的感觉。一个明摆着的浅显道理就是,大蒜是当地农民已种植20年之久的农作物,“铲除大蒜”并非蒜农们发自内心的“自愿”行为,由政府强行推出自然是要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
经过近年来党和政府的大力宣传,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已大幅提升。只要当地政府耐心细致且有根有据地向农民讲清楚大蒜施肥对洱海污染的危害,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会通情达理、支持政府的。人们对“防污染铲大蒜”的抵触与反感,不仅缘于对政府决策“晚半拍”的严重滞后及“说铲就铲”的简单粗暴,更不无对政府“大蒜施肥污染洱海”邪乎宣传的半信半疑。环境保护是个需要综合施策、久久为功的大工程、长工作和精细活,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役毕功。包括种植结构调整在内的环保举措,应当得到广大农民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防污染铲大蒜”的简单粗暴和急功近利,只会让农民的利益受损和政府公信力降低,也无益于洱海生态“环保大计”的顺利推进。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