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有媒体发表文章,回顾了40年前的1978年,中国人再次睁开眼睛看世界,开启国门的那一刻。这篇回忆改革文章,读来令人感奋,同时又颇让人顿生不堪回首之意。是的,40年改革开放一路走来,中国已然面貌大变。改革开放政策是富国之策,改革开放之路是强国之路。此言不虚。
在中小学生海外游学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当下,人们已经难以想象40年前中国的闭锁程度。“1978年中央决定派人出去看看”,以一位副总理为团长,“选了20多位主管经济的高干,出访西欧五国”,“代表团组成后才发现,20多人中只有两个人出过国”,其中一个“也就只去过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还有一个是外交部给配的工作人员”。这些刚刚脱身于文革的出国人员,“想的是西方正在腐朽没落,我们要拯救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的人”,结果呢?出访归来的代表团“在大会堂里向最高层汇报,从下午三点半一直讲到晚上11点,听者无不动容,大呼‘石破天惊’”!
是的,能不感到“石破天惊”么?“西德一个露天煤矿,年产煤5000万吨,只有2000名职工,最大的一台挖掘机,一天就产40万吨。而国内,年产5000万吨煤大约需要16万名工人,相差80倍。法国一个钢铁厂年产钢350万吨,职工7000人;而武汉钢铁公司年产230万吨,有6.7万人。我们与欧洲的差距大体上落后20年。震惊之下,代表团问我使馆:‘长期以来,为什么不把实情报告国内?’回答是:‘不敢讲。’”
那个“在大会堂里向最高层汇报,从下午三点半一直讲到晚上11点”的内容,无非是讲了驻外使馆“不敢讲”的真话;而让“听者无不动容,大呼‘石破天惊’”的,也无非是与“西方正在腐朽没落,我们要拯救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的人”相冲突的事实。也正是基于这个事实,中国确定了开放的路向,并由开放带来的冲力,树立了改革的标准和目标。
无独有偶,在制定和推出改革开放政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也派出另一个访日代表团。同样,代表团归来,“四场报告下来,反映强烈”,“很多见闻、故事,样样都很新鲜,场场爆满”……以报告为内容《访日归来的思索》一书,一时洛阳纸贵。而这个报告的精要之处,也无非是把二战战败国日本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叙述出来而已。这种叙述产生的首要效应,就是“在观念上有了重要的突破”。
前文作者是《光明日报》驻山西记者站时任驻站记者。作为在思想解放运动中得风气之先的《光明日报》记者,用手中之笔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无数破冰之举。破冰年代,筚路蓝缕,改革之路是人民强闯硬趟出来的。不是么,“报上只是试探性地登了一条四指宽的‘群众来信’《是赶集还是撵集》,当日便报纸脱销,甚至有人上门要加订报纸。农民赶集时将这张报纸挂在扁担上作为护身符。冰冻十年的市场,哗啦一下,春潮澎湃”。
“1978年以后中国人再次睁开眼睛看世界,是又一次思想大解放”,“一切守旧的思想开始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慢慢融化”,“最后聚成了一个时代大潮”。40年后,改革开放来到了一个历史性的节点。中国在改革开放之路上富裕起来了,强壮起来了。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改革开放之路前途漫长,仍需中国人民以勇锐之气放胆前行。这也正如上述文章所说:“历史证明,国门打开多大,改革的步子就有多大。”
走改革开放之路,这就是结论。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