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昆山龙哥”案:正当防卫不该是技术活

2018年08月31日 09:03   来源:红网   何勇

  28日网上流传出一段监控视频,视频显示,8月27日晚上9点36分左右,一辆宝马车越线非机动车道的过程中,遇上一骑着电动车的骑车人,双方发生纠纷。最开始,宝马车后座下来一男一女,黑衣女子将电动车推到路边,疑似在拉架。约一分钟,白衣男子准备上车,这时,宝马车的驾驶座下来一名灰衣男子冲向了骑车人。监控视频中,记者隐隐约约可以看见灰衣男子双臂都有纹身。(8月29日《扬子晚报》)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人称“昆山龙哥”的“宝马文身男”,在本来就有错的前提下,提刀追砍骑电动车的男子,结果反被砍杀致死。这俨然应了这句“自作孽,不可活”,用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在这起案件中,引起最大争议问题就是,骑车男反砍“昆山龙哥”的行为到底是属于正当防卫,还是属于防卫过当,是否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但不管是按照常理讲,还是从法律角度说,在笔者看来,骑车男反杀“昆山龙哥”都应当属于正当防卫行为,而不是防卫过当行为,不应负法律责任、刑事责任,这也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立场。否则,将严重伤害社会的公平正义。

  《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明确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骑车男反杀“昆山龙哥”显然符合这条规定。道理很简单,不能说“昆山龙哥”弄丢了手中的凶器,就等于他实施的暴力犯罪行为终止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只是骑车男抢先一步抢到了本属于“昆山龙哥”手中的凶器,是间接夺过了“昆山龙哥”手中的凶器。而且,“昆山龙哥”的车内极有可能还有其他凶器。

  再者,回到案发现场,如果不是“昆山龙哥”在提刀追砍过程中不慎弄丢了手中的凶器,或者是“昆山龙哥”抢到了凶器,那么骑车男只能任由“昆山龙哥”继续施暴,电动车被毁、自己受重伤乃至死亡的概率恐怕不会太低。更何况“昆山龙哥”这边是多人,而骑车男只有一个人。在这种随时丢命的情况下,任何一个人的正常思维都是要想方设法的保命,而不是想着要保住对方的命。所以,设身处地的想一下,骑车男将施暴的“昆山龙哥”砍杀而死,是正常的自我保护手段,也是保命的手段。

  事实上骑车男“反杀”“昆山龙哥”引起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争议,跟之前的“山东于欢案”一样,警示和提醒不能把正当防卫设置成一项技术活,不能要求防卫人在孤立无援、高度紧张的情形之下实施刚好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而必须设置成现场的自然而然的本能反应,要设身处地为防卫人考量。如果正当防卫是一项技术活,那么意味着受害人面对他人的施暴之时,首先需要认真思考的不是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而是要考虑自我保护手段会不会伤害到施暴者,会不会造成施暴者伤亡。这实质上间接等于正当防卫行为在法律上已经消失,只剩下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刑事责任的防卫过当,要么就是撒腿逃跑,跑不掉的情况下“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任由犯罪分子进行施暴,这显然相当的荒唐,违背了最基本的法理和常理。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杜绝昆山惨祸有多难    2014年08月05日
  • ·昆山之痛再证安全之重    2014年08月05日
  • ·安检为何避免不了昆山爆炸事故    2014年08月0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