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盛松成:我国对ICO监管将更加严厉

2018年08月24日 07:30   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针对币圈的强监管引发了广泛关注。8月21日晚,一批涉及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币发行)的微信公众号突然被责令屏蔽所有内容并停止使用;22日,北京市朝阳区金融社会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通知,要求各商场、酒店、宾馆、写字楼等不得承办任何形式的虚拟货币推介宣讲等活动。事实上,我国对ICO的监管一直很严厉,并将其定性为“涉嫌非法集资和非法发行证券”。预计未来中国对ICO监管会更加严格。比特币交易也应得到规范。

  ICO的迅速发展引起监管层的关注是很正常的。ICO具有众筹、募集资本的功能,放任发展有较大的潜在风险。大量没有前途的项目甚至项目本身就是欺骗圈套,不仅让投资者承担巨大风险,也让真正区块链创业团队颇多抱怨,实际上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2017年9月4日,央行等7部门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明确叫停ICO。这次整顿主要是发出风险警示和保护投资人利益,对迅速改变ICO乱象,有相当大的意义。

  此次微信整顿也是加强监管发出的信号。腾讯在官方回应中表示,部分公众号涉嫌发布ICO和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信息,违反《即时通讯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已被责令屏蔽所有内容,账号被永久封停。

  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币价格自今年1月份以来已经跌去70%,加密货币总市值从1月初的8000多亿美元高点跌到了目前的2000多亿美元,但其中仍不乏中国玩家。这使得监管层把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领域延伸到了虚拟货币。

  早在2014年初的比特币牛市中,笔者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以比特币为例》和《货币非国家化理念与比特币的乌托邦》,明确提出比特币本质上不是货币,也不能取代货币。因为比特币不仅自身没有实用价值,也没有国家信用支撑,没有全社会商品生产和交易作为保证,因而不具有货币的价值基础,难以作为本位币履行商品交换媒介职能。由于比特币没有法偿性和强制性,流通范围有限且不稳定,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因而很难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此外,比特币的数量规模设定了上限,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且缺少中央调节机制,与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不相适应。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离得开货币政策的调节,同时货币政策运用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才能调节利率、汇率、物价、就业、经济增长等。如果任由虚拟货币泛滥,目前的国家经济形态就会不复存在,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些原因都使得比特币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但是,由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能够实现点对点匿名转账,因而对于中国资本项目管理和洗钱监管是一大挑战。监管层应该根据有关法律规定,针对利用虚拟货币从事违法行为的人实行更加严厉的监管。

  政府部门的大力监管对区块链行业是好事,通过治理ICO,驱逐数字劣币,可以让区块链发展得更加稳健。预计未来中国对ICO的监管还会更严。

  (作者: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盛松成)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严监管网贷平台也要防“误伤”    2018年09月13日
  • ·用法律利剑破解代驾乱象    2018年08月30日
  • ·综合施治,清除互联网虚假广告    2018年08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