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租房市场也“不是用来炒的”

2018年08月21日 07:03   来源:经济日报   

  近期,一线城市租房市场出现异动,特别是某些长租公寓运营商争抢房源、哄抬租金的行为,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对于扰乱租赁市场秩序、加重租房者生活成本的各类“炒租”行为,各地职能部门应更加积极作为,深入调查核实,依法严厉监管,让“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在租赁市场也得到充分体现

  近一段时间,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房租快速上涨,特别是某些长租公寓运营商涉嫌抢房源、抬租金的行为被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对此,北京市住建委已联合北京市有关部门集中约谈了一些住房租赁企业负责人。

  有过租房经历的人都知道,除了在租房时要面对高租金,续租时往往会担心房东大幅提高房租。一是因为租客在与房东谈判时处于弱势地位,不接受房东涨价提议的话,只得找中介租其他房子,还得搭进去一笔中介费,费时费力还费钱;二是因为家里的东西整理打包很费劲,搬家太麻烦。所以,多数租房者会选择与房东小心翼翼地讨价还价,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涨幅续租。

  平心而论,业主提出涨房租也有客观原因和一些无奈。近些年,各地房价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房价快速上涨,房租水平跟着水涨船高。从租金回报率看,即便在当前房价不变、租金不变的情况下,将一套房屋出租,可能几十年都难以收回当前房屋的售价。所以,业主根据租房市场行情变化,在合理范围内提高房租,无可厚非。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中介公司在租房业务上有所变化,已不再甘心做信息服务中介收取仅有一次的中介费,而是逐渐向花钱收房、装修后转租的“二房东”方向转型,意图在转租差价里获得更多收益。房屋装修后,提高了居住品质,多收一点租金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总体算下来,租房中介绝不会做赔钱的买卖,而且为了更多地拿到业主要出租的房子,租房中介不断提高收房租金,甚至相互比价、争抢房源。这直接影响到业主出租房屋的心理价位,甚至吊高了一些业主的胃口,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租房市场价格。

  此外,还有一些房产中介向社会资本大举融资,为发展长租公寓疯狂“砸钱”抢占房源。相关资本自然不是来做慈善的,其主要目的显然是在市场份额扩大后掌握房租定价权,进而赚更多的钱。“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笔钱最终自然是由租房者承担。越来越多的租房者已经发现,当前一线城市租房市场上的业主直租房源在减少,出租房的挑选空间受到挤压,租房者不得不考虑中介收房后改造的长租公寓。

  其实,一座城市的房源在短期内是基本稳定的,租赁房的供应量不会突然大量增加或减少,需求量也不会比往年同期巨量增加,可一旦投机资本大量涌入长租市场抢占房源,就会放大市场原本的供需不平衡状态,制造出供应紧张的气氛,进而推涨房租。近期,一线城市租房市场出现异动,特别是某些长租公寓运营商争抢房源、哄抬租金的行为,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

  数据显示,当前有品牌的长租公寓占整体租赁市场比重还不高,但这些长租公寓品牌却主要集中在了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而且所掌控的房源量在不断增长,很容易左右这些城市的房租走势。虽说房租起起落落很正常,但这要符合基本的市场逻辑,容不得投机资本炒作乃至兴风作浪。对于扰乱租赁市场秩序、加重租房者生活成本的各类“炒租”行为,各地职能部门应更加积极作为,深入调查核实,依法严厉监管,让“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在租赁市场也得到充分体现。(作者:马洪超)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警惕“房租贷”背后的金融乱象    2018年08月27日
  • ·政府平台倒逼租房中介规范化    2018年06月08日
  • ·租房也能贷款?租房也得贷款!    2017年11月08日
  • ·杜绝群租房,别好心办坏事    2017年11月0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