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红外卖变身加热菜肴包:诚信都去哪了?

2018年08月09日 15:24   来源:千龙网   李金

  近日,记者走访了在美团、饿了么平台上销量靠前的外卖门店,发现大量外卖店都没有堂食,而是在使用菜肴包:有的搭配使用,有的则是全部使用。有顾客下单,商家就取出沸水中加热后的菜肴包,搭配上素菜和米饭,这样,一份外卖就出炉了。而点外卖的人不会知道,这份外卖并不是现炒的,菜肴包大多保质期三个月到半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宅在家里,足不出户就吃到自己想吃的美食、饮品,随之而来诞生了新的服务项目“外卖”,出现了很多的外卖平台如美团外卖、饿了么等。新兴的事物总会经历发展到成熟,显然外卖的管理机制还不够成熟,这些年来外卖引起的纠纷不在少数,在此不一一列举。

  “菜肴包”的出现再次刷新了我们的认知,以前的我们只需要担心点的外卖质量怎么样,现在的我们还需要担心点的“菜肴包”保质期怎么样。我们渴望在家中吃到自己喜欢的食物,有时候甚至需要等半天,毕竟“网红外卖”都很红不是吗?谁知道苦苦盼来的却是一袋加热后的“菜肴包”,而且是不知道生产日期的“菜肴包”,这让我们这些经常点外卖的人情何以堪,难道要让猜疑这种情绪进入外卖这一新兴事物当中吗?试想一下,如果人们对外卖的食物都产生了严重的怀疑,那么谁还会去点外卖?这无疑是对新兴事物的严重扼杀。

  “菜肴包”的出现方便了卖家,节省了成本,降低了出货时间,大大提高了效率,带来了更多盈利;同时,它的出现,欺瞒了买家,让买家产生了质疑,对所谓的“美食”产生了畏惧。

  成都市食药监局表示:“只要‘方便菜肴包’取得有效的食品生产许可证,是可以添加到米饭中的。”这点毋庸置疑,但我们点的是外卖,不是菜肴包,如果我们想要买菜肴包,直接网购就行了,还费事经销售商一次手,提高购买成本干什么?自己买回来加热岂不是更好?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我们买的到底是什么,即使我们买的就是菜肴包,我们也要知道他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这才是对我们买家最大的负责。

  “菜肴包的出现本没有错,‘偷偷地’用多了也就成了错。”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对“菜肴包”质量和销售的监管,外卖卖家也能够在外卖点餐的过程中如实告知买家,让买家心里有了底,才能对外卖重拾信心,让其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