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高考舞弊如何破?

2018年08月09日 09:38   来源:中国网   陈建伟

  近日,一起高考答题卡被指调包事件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据报道河南纪检部门也介入调查。每年暑期,高考的话题都会占据媒体新闻显要位置,而此次河南发生之事,更是牵动公众的敏感神经,社会各界的讨论非常多,大多同情学生和家长的遭遇,也不乏质疑教育考试主管部门的声音。而8月7日,河南省招生办回应已经按规定程序进行了反复核实,确认答题卡字迹一致,试卷为考生本人所答,成绩也准确无误。毫无疑问,这样的复查结果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是非常沉重的,社会公众也对此持半信半疑的态度。

  如何杜绝高考舞弊行为,社会各界讨论非常多,而且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也做出了严格规定。即便如此,公众质疑仍不绝于耳。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杜绝考试舞弊,又消除公众质疑?这就需要从招考与试卷的管理制度谈起。

  据河南省公布的《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考生对成绩有疑问的,可在规定时间内申请复核;复核工作由招生部门组织进行,核查是否漏评、分数合计是否有误,不复核评分宽严。而且,考生答题卡由省招办按国家秘密级材料管理保存至考试成绩发布后半年,保管期满按秘密级材料处理办法集中销毁。未经省招办批准,任何人不得接触考生答题卡。

  从管理制度上看,只有省招办能够接触到考生答题卡,而学生即便去复查,也很难接触到自己的答题卡原件。这样一来,省招办始终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信息经济学理论显示,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有寻租的激励,即利用其信息优势地位去寻求利益。从目前各省公布的管理规定来看,考生能否核查到本人的试卷答题卡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省招办试卷答题卡的管理制度也不会对外公开。此次河南出现的疑似调包事件,实际上暴露了省招办谋私利的潜在可能性。

  如何破解,答案很简单,就是破解信息不对称结构中掌握信息一方的优势,这就涉及到如何对考生答题卡的管理制度问题。

  设想一下,如果对考生复核本人试卷的行为不加任何限制,可能会极大地增加社会成本,这不是最优的制度安排。反过来,如果完全禁止考生复查本人试卷,考试主管部门的信息优势更大,更有激励参与违法违纪行为,这同样不是最优的制度安排。

  怎样做才是最优的制度安排呢?

  这需要在制度上明确允许考生复查和接触到本人试卷答题卡,但需要设置一定的前提条件,以较大概率筛选出可能存在答题卡被误判或调包的考生。尤其是,如何设置合理的限制条件,关系到这样的制度设计是否具有实质威慑效应。这样一来,招办在制度上的信息优势地位被有效地降低,但这并不损害考试结果的权威性。只不过,如何设计合理的制度来实现这一目标,考验管理者的智慧。(陈建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