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景区高票价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热点。国家发改委此前表示,今年“十一”黄金周旅游高峰之前,将切实降低一批重点国有景区偏高的门票价格。日前,北京市发改委明确要求各区制定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方案,在9月15日前汇总降价情况,纠正不合理的收支。(7月29日《新京报》)
不对比就没有说服力。据智研咨询数据,我国景区门票均价占人均月收入比重达到2.70%,而法国仅为0.37%、美国仅0.10%,相对于国内居民收入水平来看,我国景区门票价格较高。讨论国有景区门票,不能忽视这个事实。
国家发改委此前表示,部分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偏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成本构成不合理、不规范,承担了一些“额外负担”。可在事实上,并非所有景区都承担了“额外负担”,很多景区不仅自身收益丰厚,而且获得了政府大量补助。即便承担了“额外负担”,有些景区也能游刃有余。这也很难解释,为什么一些“不差钱”的景区依然保持着高价,为什么像西湖这样的景区可以做到免费?
分析国有景区定位,“额外”确是一个重要视角。只不过不是“额外负担”,而是“额外担当”,是国有景区必须要挑起应该挑起的担子。正是从“额外担当”出发,国有景区降价势在必行。
城市如人,有特色才被需要。特色之体现就是标识。推进高质量发展,就要维护、提升和打造几个具有鲜明新时代印记的新标识。对于任何一座城市来说,重点景区都不简单是一个景区,而是具有标识意义。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城市才举全市之力打造景区。而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以景区为支撑的现代旅游业,也是转型升级的一个方向。现在,很多城市都把旅游作为基本产业来打造,单纯景区,仅仅门票,能够成就基本产业吗?
可以讲,几乎所有重点景区,对于所在城市,都具有标识意义,也是打造旅游产业的一个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景区形象其实也是城市形象,很多景区甚至比所在城市还有知名度,如果景区形象不佳,城市形象必然受损。而就打造旅游产业来说,景区只是一个点,并不是全部;景区门票只是一个很小构成,根本成不了大头,景区只有服从服务于全域旅游大局,才能无愧于城市的期待与向往。对照这样的标准,很多高票价景区其实是有愧于城市的。
提到景区门票,一个必提的正面典型就是西湖免费。如果单比吸金力,在西湖面前,很多景区都要采取匍匐姿势。据说早在2002年,西湖一年的门票收入就达到2000多万。这么多年下来,西湖少卖多少门票?可是不收门票,相对于西湖形象和所在杭州城市形象的提升,相对于杭州大旅游发展带来的收益,孰轻孰重,不言自喻。相对于杭州城市形象,相对于杭州旅游产业,西湖在事实上体现了“额外担当”。而一些重点景区只是一个人“偷偷发财”,由于路径依赖的存在也很难发大财,其境界,高下立见。
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讲,景区降价难就难在对“额外”的理解上。不排除有些景区存在“额外负担”,但这点负担对于城市来说,完全在承担范围内,完全能够找到化解办法。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重点景区对于所在城市,都是形象上的标识,都是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支撑,都有着必须承担的“额外担当”。因此,景区降价的意义远不止公益回归,还具有经济社会意义。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重点景区有何资格独自逍遥,不承担对所在城市的责任?遑论高票价背后的门票依赖,也在事实上阻挡了重点景区更大发展。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