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按年限禁行车辆"非干不可"? 制定政策切忌"愣作为"

2018年07月27日 10:25   来源:经济日报   

  西安市环保局日前发布禁限行高排放老旧汽车的通告征求意见稿,看似利民的环保政策动议,却落得高达92%以上的反对率。主要原因在于其法律依据没厘清,道理也没讲明白,操作上还缺少“温度”。而其“非干不可”的蛮横态度,不仅有违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与当地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服务作风、“争当金牌‘店小二’,建设大西安”的行政效能改革意图相悖

  原标题:制定公共政策切忌“愣作为”

  近日,西安市环保局官网上的一则《关于禁限行高排放老旧汽车的通告(征求意见稿)》,在当地引起较大争议。

  通告的大意是:为治污减霾,拟从2019年8月份起,对2008年8月1日前注册登记的汽油车和2013年7月1日前注册的柴油汽车实施全天候、三环以内禁行管控;自2020年起,上述车辆的禁行范围进一步扩大至西安全部行政区域。通读这份仅仅600多字的征求意见稿,绝大部分市民认为,这项政策有强制车辆提前报废之嫌。笔者留意了一下当地媒体和部分公号的留言及投票,反对率高达92%以上。

  此事随着媒体反复跟进梳理分析,原来这里面“误会”不少,“悬念”颇多。尤其是当地环保部门“这件事情我们是非干不可的,不会取消!”的强硬表态,更是让舆论嗟叹“愣娃”作风。一项看似利民的环保政策动议,何以落得如此结果?笔者认为,问题还是出在当地有关部门急于求成的“愣作为”上。

  首先,依据没厘清。城市重大公共政策的制定,法律依据是关键。按照“意见稿”的表述,其依据是“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法》《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西安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有关规定等”。对此,有法律专家认为,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过程中,曾有一个授权地方政府采取限行措施的“58条”,但在最终审议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删除了这一授权条款,原因是“限制机动车通行涉及公民财产权的行使,应当慎重”。不少专业人士表示,涉及治污减霾的地方法规虽然也有一定法律效力,但绝不应该忽视其兼顾《物权法》《立法法》等上位法的有关立法精神及规定的重要前置条件,即“应急需要”和“临时”等要件。西安“征求意见稿”明确执行期是2019年后的5年常态化,其法律依据有待进一步厘清。

  其次,道理没讲明。“征求意见稿”中以注册年限定“去留”的表述,是引起“凡10年老旧车就会禁行”误导的根源所在。经媒体反复询问,原来当地环保部门要表达的是国Ⅰ、国Ⅱ排放标准拟禁行的意思。只是国家开始推行国Ⅲ标准的2008年距今刚好10年而已,并非所有满10年的车都要赶出城去。至此,环保部门虽然承认了误会源于自己“工作不细”,但群众觉得,道理似乎还是没有讲清。

  据当地官方提供的数据,此次“征求意见稿”涉及当地机动车有27万辆,禁行相当于强制“加速贬值”甚至报废。那么,2008年以前的车全都是超排车吗?其实,2017年7月份,国家出台了新的车辆报废规则,取消了小型私家车报废年限,其中强制报废的规定有三。除了行驶里程达到60万公里和不去年检或年检不合格的车辆会被强制报废外,涉及排放的有一条,即超出国家排放标准限制的车将强制报废。按照规定,注册7年以上的机动车,每年要年检一次,只要隶属于环保部门的车辆尾气检测机构能够把好此关,超排车必然无可遁形,何必急于一刀切呢?此外,诸如当地机动车排放污染与大气质量到底有多少成因关系、针对拟禁行车辆的配套奖补措施等,这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操作细节问题也都有待阐明。

  最后,操作缺“温度”。一项科学合理的城市环境治理政策酝酿制定过程,仅有良好初衷是不够的,有温度、讲关怀的操作和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理念,至为重要。西安“征求意见稿”涉及逾27万辆机动车近百亿元财产的处置,仅仅以一纸600多字的简略文字和15天的征求意见期限在网上抛出,加之那句“非干不可”的蛮横态度,显然过于冰冷和倨傲。这不仅有违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与当地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服务作风、“争当金牌‘店小二’,建设大西安”的行政效能改革意图相悖。如果是真诚地征求群众意见,那么选取中立的第三方机构作为意见收集统计方,似乎更具公信力,而不是“征求意见稿”中以环保部门为唯一反馈单位。(作者:张 毅)

(责任编辑:邓浩)

閸掑棔闊╅崚甯窗
延伸阅读
  • ·犯罪嫌疑人也应享受人性化关怀    2009年11月11日
  • ·西安敞开胸怀,不论你来自何方    2017年06月13日
  • ·西安上半年8991人被狗咬伤及其他    2015年07月17日
  • ·谁该为西安的尿味足害臊    2014年07月18日
  • ·期待景区多些“免费日”    2013年07月12日
  • ·为“走班族”赞一个    2013年05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