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宽松”经济“稳增长”或是未来主基调

2018年07月26日 07:55   来源:光明网   盘和林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7月23日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主要部署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确定更为有效的投资措施,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李克强总理强调,不搞大水漫灌式刺激,提高政策精细度。

  此次会议整体透露出来的信号是,适度宽松的政策和服务于经济稳增长将是未来的主旋律。

  积极财政政策将会更加积极,有助于对冲负面影响

  会议首先提到了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税收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数据,国家6年来营改增累计减税金额约2万亿元,助力GDP持续增长。工作的成果斐然让我们对国家的积极财政政策更有信心。

  此次会议给了市场一针强心剂,再次释放明确信号:财政政策有助于扩大市场总需求,对经济稳增长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减税等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市场需求,更重要是能为企业和民众减负。

  此次会议确立目标,要确保全年减轻税费负担1.1万亿,加大企业研发费用的扣除比例,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流动性充裕的环境。

  从未来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持续下去,此前从防控金融风险的角度,大力去杠杆引发信用收缩,流动性趋紧,从而整个社会投资、需求也相应收紧,对宏观经济造成下行的负面影响。而此次会议确立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有效地把相应的负面影响进行对冲,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或得到有效改善。

  货币政策基本确定未来全面宽松的走势

  与宽松的财政政策相对应的,要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稳健就在于松紧适度。

  “松”在于要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宽松的资金环境。今年以来,去杠杆力度之大,一定程度上导致流动性紧张,资金成本飙升,甚至超过了实体经济承受范围,此次全面宽松不同于之前的“放大水”,而是对流动性过于紧张的一种纠偏。

  而“紧”在于实施台账管理,建立责任制,要让财政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各项减税政策落实到位,并且引导降准资金流向小微企业与实体经济,严防资金溢出,也要控制实体经济“过度金融化”风险。

  由此看来,此次部署是用货币政策的松紧适度来保证积极财政政策的施行效果,两者有机结合,协同作用,形成良好的化学反应,杜绝“大水漫灌”,从政策落实处进行精细化、区别化调整、定向调控,做到“一针见血”式刺激,共同为市场营造适度宽松的环境。

  未来仍将实施结构性去杠杆

  我国从2016年大力推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如今,该项政策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此次会议也指出,在日后的工作中,应当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曾经国有企业主导的“交通,油气,电信”等领域继续为民间资本敞开怀抱,引进民间资本与政府的合作,带动民间投资参与实体经济建设。

  在吸引更多民间投资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地方财政存量资金,督促盘活地方财政存量资金,引入金融机构参与到融资平台公司的运作中来,遵循市场化原则合理满足融资需求,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拉动民间投资与宽松的财政金融政策相结合,将有利于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给予政府更多操作空间,有利于健康推动PPP等政府与民间资本合作的新模式产生,提高当地医疗、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当然,在保证市场宽松和针对性刺激的同时,维护宏观经济的安全也是重要任务。我们所需要的刺激是更加安全,更加平稳的刺激,正如央行在《2018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所表述的,未来政策将由去杠杆到稳杠杆,可以预见,未来仍将实施结构性去杠杆,推动“僵尸企业”的合理退出,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降低市场无效杠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防止产生更多经济泡沫。

  此次国常会的召开给予了市场更大的信心,国家未来在保证经济安全的情况下,“宽松”和“稳增长”或是主基调,从一二产业的提质增效到第三产业的技术创新,从传统市场竞争领域到由政府主导的基础建设领域,每一个行业都将享受到适度宽松所带来的政策红利。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