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日本退出宽松有点难

2017年07月17日 08:18   来源:人民日报   张玉来

  关于日本是否正在悄悄“缩表”近期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数据显示,自去年12月以来日本央行购买国债规模不断减少,至今年5月购入量已跌破8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01日元),创2014年10月以来最低。依此速度,今年购债量或降至55万亿日元,远不及80万亿目标。市场有分析认为,日本正在从技术上退出量宽。

  尽管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予以否认,称在实现2%通胀率目标前,日本不会退出量宽。但日本各界的担心却不断增加。生命保险协会会长根岸秋男近日提出,应就如何退出量宽展开公开讨论,希望央行与市场进行对话;国会议员河野太郎甚至公开质疑2%的通胀目标,呼吁央行尽早面对退出宽松;瑞穗综合研究所提议政府应与央行协同勾画日本版的退出路线图。

  日本这种“央行资产负债表依赖症”是逐步形成的。1999年日本央行首次将名义利率调降至零;2001年开始购入国债,以政府债务货币化方式向市场持续释放流动性;2002年又把购买目标扩及商业银行票据。于是,以“扩表”方式向市场注资,成为日本解决泡沫经济后遗症的重要手段,这种非传统货币政策也成了世界首创。

  首轮量宽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央行坚守了财政纪律。为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它制定出明确的“银行券原则”——货币发行净额是央行国债买进净额的上限。然而,该原则却淹没在2013年黑田东彦所主导的超级宽松政策之中,取而代之的,是以天量购入国债来大规模提高基础货币供应量。结果,央行资产负债表迅速“暴胀”,目前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遥遥领先欧美。

  “爆表”危机已成为继财政危机之后威胁日本经济的又一枚定时炸弹。当前,央行所持国债资产的加权平均利率仅为0.317%,短期利率一旦超过该值就会形成“倒利差”,从而陷入财务危机。此外,央行自有资本占比过低,截至2016年底,央行自有资本仅7.6万亿日元,而过剩准备金规模却高达320万亿日元,财务风险大增。目前,日银所持超过400万亿国债的平均到期年限超过7年,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央行要退出量宽,不仅周期漫长,成本极高,难度也非常大。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会受跨国资本的自由流动以及汇率变动的影响,各国央行难以只根据本国经济状况调整金融政策。在美联储再次加息、年内将实施缩表之际,全球呈现回归货币政策正常化趋势,这势必对仍然坚持量宽的日本形成巨大的压力,其收益曲线调控目标面临更高风险。一旦利率失控,遭受的损失将数以万亿规模计;政府若被迫注资,不但会加剧财政危机,还将引发国家信用受损等连锁反应。因此,在几乎无望达成2%的通胀目标下,央行被迫对宽松“刹车”,或将成为日本央行今后政策运行的重要选项。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