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8万打赏“女主播”凸显单亲孩子关爱缺失

2018年07月23日 12:05   来源:东方网   左崇年

  辽宁铁岭的单亲爸爸曹先生在沈阳最近遇到一件棘手的事:他的4张信用卡被疯狂透支高达8.8万元!通过调查竟意外得知,所有这些钱都是他8岁的女儿刷掉的,用途是给网上主播姐姐疯狂打call!问及原因,孩子的回答令人心酸:爸妈离婚了,主播姐姐长得像妈妈。(7月22日《钱江晚报》)

  看罢新闻让人心酸,心里像打翻五味瓶不是个滋味。几乎所有中国的孩子都会唱那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单亲家庭,又称单亲,这一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早已成为普遍现象,一般人直觉认为是离异家庭。但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处于这种家庭环境下的孩子多多少少会存在着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需要更多的关爱。

  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显示,我国单亲家庭迅速增长,2010年30岁以上未婚者中独居家庭比例达43.2%。单亲家庭比例逐年上升,2010年为2396万户,成因以离异为主,70%为单亲母亲家庭。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无妈的孩子,或是父母感情破裂,妈妈离家出走,或是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是母亲外出打工再也没有回来……单亲家庭,总是母爱的缺失的家庭悲剧,也是社会之痛。

  世界上的爱有许多种,每一种爱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最圣洁的、最崇高的、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有道是:“母爱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泓清泉,是成长路上的呵护圣手、失意落魄的温暖港湾、人生旅途相伴的盈盈笑语”……本来,这些孩子都需要母爱的呵护,可是他们却成了家庭无辜的牺牲品,成了被母爱遗忘的孩子。人们经常称颂伟大的母亲,不单纯是因为母亲对子女有生育之恩,同时还在于母亲对子女哺育、培养和切身的影响。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母爱是智力发育的基本点,对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程度的关键性作用。

  尽管这些母亲可能有很多难言之隐,或贫困、或受到家暴威胁而出走等等,但无论如何,孩子都是无辜的,他们毕竟娘身上肉啊。既生之就必养之,天经地义,母亲应该勇敢地承担起抚育孩子关爱孩子的责任。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需要母爱,他们需要母亲经常回家看看孩子,多给这些儿童以关爱,弥补他们坠地时母爱的缺失,让他们能跟天下的孩子一样,都能享受母爱的呵护,茁壮成长!那些真正无妈的孩子的特殊家庭,也需要“社会妈妈”们“有妈”般的社会关爱。

  各级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社区、村里、邻里之间、社会志愿者组织的“社会妈妈关爱团”的“编外妈妈”们应该伸出温暖之手,手拉手来关爱那些“无妈孩子”,把关爱的目光投向所有特殊群体的孩子,让大家融在一起,互相带动,互相帮助,让那些特殊家庭“无妈孩子”们深切感受到家的温暖,“有妈”的温馨,即使“失母”也不失爱,无妈胜有妈,引领他们走上更积极的生活道路;社会有责任用我们的爱弥补残缺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并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关爱单亲家庭的良好社会氛围。让有妈的孩子真正享受到母爱的伟大和亲情的傍依。让“无妈”的孩子这一特殊群体能在同一片蓝天下更融洽,更有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夫妻间实行AA制 你赞成吗?    2018年07月23日
  • ·幼教服务,做起来就会有成效    2018年07月20日
  • ·“垃圾夺命”带来的反思与警示    2018年07月13日
  • ·重压式教育并非孩子的成才妙方    2018年07月13日
  • ·父母要读懂孩子的心    2018年07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