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父母要读懂孩子的心

2018年07月13日 07:25   来源:红网   王红峰

  6月11日起,湖南卫视播出一档青少年健康成长心理表述节目《少年说》,借鉴了日本综艺节目中“未成年主张”的经典环节,邀请全国12所中小学的学生走上天台,大胆喊出他们的心理诉求。一个初一女生吐槽,女强人妈妈安排太多补习班,最关键的是,本来舞蹈学得好好的,也很热爱,妈妈又给自己报了武术,想成为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却硬生生被练成了女汉子。更郁闷的是,妈妈还把她坚持不下去的英语培训班转给了女儿。节目中,她大胆喊出心声:学习是享受自我学习的过程,我要享受,不想被要求,不想有目的地学习,不想为别人而学习!“我不想为你而学习!”(7月9日《中国教育报》)。看到这则新闻,笔者不禁发声:父母要读懂孩子的心!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教育孩子,父母们需要读懂孩子的内心,不要因为爱而伤害了孩子。在和孩子相伴的时光中,父母们最好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赏识孩子。赏识是人类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年龄小,心理还很幼稚,他们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最本质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特别是父母的赏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特别是父母的鼓励。事实证明,父母用行动表现出来的爱和赏识,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莫大的推动作用,是孩子求知上进的动力之源。而一个孩子如果缺少赏识,会直接影响到他个性的发展,甚至导致他一生的个性缺陷。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前几代人解决的是较为低层次的温饱、安全的需求,而“00后”已经有了物质基础,他们有更高的实现价值的需求。一个懂得爱孩子的父母应当精心呵护孩子的梦想,并用行动和孩子一起设计未来的蓝图。作为父母,应该信任孩子,多让孩子独立自主选择,多让孩子历练,多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方法上的引领。父母要避免在兴趣班上的过多控制、过多包办,把报兴趣班的权利交给孩子。

  第二要重视亲子沟通。融洽的亲子沟通不仅是亲子间维系亲情的基础,更是相互交流、彼此理解、提高培养教育效果的桥梁。融洽的亲子沟通,可以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感受到被爱、被欣赏、被接受,进而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人格。

  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尊重孩子,多给孩子选择权;细心观察孩子的个性,发展其兴趣特长。同时,父母既要平等地对待孩子,使孩子乐于与父母玩耍、游戏,又要建立起父母应有的威信。如果以10次亲子沟通的过程来说,不妨和孩子做8次朋友,2次扮演长辈。始终要记得,父母和孩子可以是很要好的朋友,但还要让他知道父母是家长的角色。

  第三是要发挥榜样先行的力量。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但教育孩子的要诀却是自己的榜样先行。孩子天生就有模仿能力。好的榜样对于孩子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好的榜样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如果为人父母在榜样方面出现某种偏差,给孩子会带来负面影响及产生不良后果。 例如有的孩子质疑妈妈:“我玩电脑影响视力,你玩手机、搓麻将就不影响视力了吗?” 又如一个三年级女孩吐槽爸爸:“爸,以后能不能不在家里抽烟,对我和妈妈的身体很不负责任!”

  父母自己如何“做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品行。一个老是对亲人、朋友、同事说谎的父母是无法教会孩子“老实做人”的,因为他自己的行为恰恰起到了相反的教育效果。所以,家庭教育重言传,更重身教。要让孩子贤自己须先贤;要教育孩子节俭自己须先节俭;要使孩子好学自己须先好学。家长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作为无声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发挥教诲作用。

  孩子最亲的总是那个最理解自己的人。一个不懂孩子的父母,只会得到恶劣的亲子关系。期待更多的父母多学学心理学,多听听《少年说》,读懂“未成年的主张”,了解孩子的心理诉求,不要让在父母看来只是山坡一样的小事,在孩子的世界里成为无法逾越的大山。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