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各小学将陆续发出新生入学录取通知书——又一批小豆包们走出幼儿园,迈进人生新的阶段。然而,不少孩子早在半年甚至一年前就已经离开了幼儿园,为上小学开始了漫长的准备期,有的幼儿园大班甚至出现“空巢”现象。(7月3日《北京晚报》)
“大班空巢”的出现,根源于一种“抢跑思维”。“大班空巢”和幼儿园小学化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为了让孩子在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防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许多孩子们被身不由己地裹挟在应试教育的流水线上;本应在幼儿园寓教于乐的游戏模式中快乐成长的他们,过早地进入了教学模式,过早地进入了竞赛场。
千姿百态的社会流动,让人们对更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机会越来越多,风险也与日俱增,让“身份焦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争上游”并没有原罪,却不能用成人意志捆绑孩子们;家长们融入过多的功利与算计,不断激励与鞭策孩子们“应试要趁早”。
“大班空巢”的上演,根源于“超前教育”的大行其道;“大班空巢”的背后,也隐伏着家长们的无奈与纠结。如果自家孩子不能进行“小学化”训练,孩子上小学之后,或许就会成为老师眼中的“差生”;当学校教育变得势利起来,不少家长就不敢让孩子“自然生长”。
在“一切为了孩子好”的目标正义的驱动下,在“孩子,我宁可欠你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不愿意看到你卑微的成年”的亲情感化之下,家长们为自己的偏差行为找到了理直气壮的理由或者自欺欺人的借口。你推我挡,法不责众,剑走偏锋的最后,“大班空巢”终成浩荡之势。
教育竞争不仅是孩子们与自己的较量,也是在与他人比拼;“别人都这样,我不这样会吃亏”的囚徒困境,让“大班空巢”愈演愈烈。你增负我也增负,你超前我也超前,你加码我也加码,你提速我也提速;“等不及”“输不起”的家长们,竞争心炽盛;家长们都渴望孩子们过上光鲜、体面的生活,都不愿意让孩子们成为平凡的普通人,导致对优质教育质量的争夺变得异常惨烈。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只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愿意让孩子们在社会流动中阶层下滑的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们“快人一步”使出了浑身解数。
“大班空巢”表面上有助于孩子的教育竞争,实际上却对他们的长远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只有让社会流动渠道更加多元、更加畅通,打破“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机制,家长们的身份焦虑才会得到纾解,错位的“大班空巢”才会得到纠偏。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