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让私家车成为孩子们被遗忘的梦魇

2018年07月02日 11:08   来源:东方网   王恩奎

  4岁男童被家人遗忘车内5小时身亡,车窗满是指印。6月27日下午,在湖南湘潭一小区,一名小男孩被发现死在自家车内。死者爷爷称,当时孙子跟着父母外出,回来时在车上睡觉。他们以为孙子还跟着父母,等家人发现异常,孩子已经在车内死亡。(7月1日《海峡导报》)

  看罢新闻,我的心在滴血。幼小的生命就是这样被家长遗忘在私家车内死亡!这样的悲剧已经发生多次,为什么我们总是不长记性?近年来各地发生多起类似的悲剧:2015年6月27日广西一男童在车内闷死;同日,湖南一名4岁孩子被家长忘在车内,晚饭才想起,孩子已经死亡;7月19日,浙江一女孩被老爸锁车里致浑身汗湿,所幸快递员发现;7月23日,富平5岁女童菲菲被爷爷奶奶留在车内睡觉,等他们办完事情返回时,发现菲菲已没有了意识……

  一个幸福的家庭,就是这样被一个小小的遗忘而弄得惨遭不幸,永远留下无发弥补的伤痛。但是无论是怎样的悲伤也挽救不了逝去的宝贵生命。痛定思痛,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为什么儿童被忘车内的事件时有发生?难道人们都患有健忘症?答案是否定的。这个被遗忘的角落,是父母马大哈的悲剧,是安全意识的缺失,是对生命敬畏意识的亵渎。责任心是每一个人承担的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保障。

  但愿孩子被遗忘车内悲剧不再重演。作为家长必须时刻将孩子的安全挂在心头,认识到孩子被“遗忘车内”的严重危害,疏忽大意,可能会让孩子失去生命。家长在下车时,一定要留意孩子是否还在车上,可以喊孩子的名字,或者打开车门仔细看看,确认没在车上后在锁住车门。对于记性不好的父母,尤其是玩手机的低头族的年轻父母,不妨在车上贴一个警示标志。遗忘这个麻痹大意是安全的大敌,它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很严重的,人们不知为此付出了多少惨重的代价。4岁女童被忘车内死亡的悲剧何再一次敲响了安全警钟。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从中吸取教训,并长记性,本着都对他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多些对生命的敬畏,少些马大哈的遗忘,防止类似悲剧的再度发生。千万别让私家车成为孩子们被遗忘的梦魇。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