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暑假是童年记忆的线索词汇。不过,对现在许多学生来说,暑假却只是另一段繁忙的学习时间。昨日,媒体一篇题为《小学家长一次性交清7年英语培训费》的报道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报道称,在近两个月的暑假里,很多孩子的时间被补习培训班排得满满当当。这反映了一个现象:当前,重压式教育仍然存在,教育“减负”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从纵向来看,1955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教育“减负令”,至今中国的教育“减负”已经走过了60个年头。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制定的各种减负政策有近50项,但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的调查结果却显示,67.5%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小学生减负效果并不理想。
那些为儿女“计长远”的家长,其用心之良苦不难理解。因为现今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压力裹挟。就教育而言,看着别家的孩子都在上补习班,很多父母就难以“独树一帜”。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疯狂补课其实是一种“重压式”教育。“重压式”教育实非使孩子成材成器的妙方。目的正确,但方式和路径不对,那结果也可能与初衷背道而驰。
家长疯狂地给孩子报尽可能多的补习班,使必修科目辅导和特长培训侵占孩子原本该有的休假时间,这本来就是一种压力传导。而很多家长却忽视了其孩子是否能承受这些压力。要知道,每个人的学习特点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能通过补习获得提升,有些反而会因为补习而导致厌学。特别是,若家长盲目将小小年纪的孩子推入培训的海洋,那更会抹杀其天性与好奇心。在我看来,现实中,不少经所谓的“特长培训机构”和“个性化培训机构”特训出来的孩子,往往缺乏灵性与个性,有的甚至还扼杀了自己本身具有的兴趣或特长。故而,这种在家长看来本为“计长远”的教育,最后可能会被证实为“短视”教育。
教育并非只有智育,而智育也非只有去培训班一种方法。教育是一场长跑,重压式教育无疑过于功利,长期的负重前行往往会把孩子压垮。家长要多花一些时间和心力,发现孩子的兴趣点,了解孩子的优势和缺点,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培训。家长要认识到,对于心智还未完全成熟,还处于“磨刀期”的孩子,若一味让其“砍柴”,那他们就难以行稳致远。在我看来,最好的补习班就是自家的书房。最好的补习环境就是自己带着孩子学习,家庭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当然,“重压式”教育的成因也值得注意。比如,政策和制度落地实施时走样变形,比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比如编制名校梦的辅导机构进行虚假的宣传等,就是家长焦虑又盲从的心理诱因。故而,要改变“重压式”教育的现状,我们也要在这些相关成因上下功夫。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