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公交站揭示的治理漏洞

2018年07月18日 07:18   来源:北京日报   鲍南

  最近,某地45座“假公交车站”引发舆论关注。据报道,这些被曝光的公交候车亭,都是没有办理审批手续的违建,系一家广告公司的“突发奇想”。更令人惊讶的是,面对如此庞大的“公共违建”,相关部门直言自己“并不知情”。

  “李鬼”候车亭拔地而起,暴露出了巨大的城市管理漏洞。照理说,作为城市基本的公共设施,公交候车亭的选址、样式、风貌等都应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而来,开工建设更涉及一系列必要程序。可这么大的事,有关各方却视而不见,直到被曝光出来,又忙不迭推诿卸责,城管说是公交公司盖的,园林办以为市政是知情的,总而言之,这事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抬眼可见的公交候车亭,竟让相关部门成了“睁眼瞎”,不能不说是对整个城市管理水平的莫大讽刺。

  “灯下黑”的背后,是城市管理中“九龙治水”的老问题。“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方式纵有些效率,却也给了一些部门回避、搪塞责任的借口。“几顶大盖帽管不住一顶破草帽”虽已成为历史,但在交警、城管、路政之间游走的非法老年代步车,在行政区划交界“左右横跳”的游商黑摊,需要好几个部门同时出动才能拆掉的违章建筑等城市治理中频频出现的新问题足以说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惰性思维在城市管理中依然存在。这种心理不破除,再明显的问题都会遭遇“选择性失明”。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一定程度放大着“九龙治水”的负面影响。要破除多头管理的困境,关键在于机制的创新,找到“群龙之首”。比如一条河流的管理牵涉渔政、水政、环保等主体,最后通过“首长负责,部门共治”的“河长制”,凿实了管理责任。再比如舌尖上的安全事关工商、食药监、消协等部门,最后通过成立市场监督管理局,打破了藩篱、形成了合力。由此可见,“九龙治水”并非无解,与时俱进完善顶层设计,明确责任主体,就能找到治理抓手。

  一座城市,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把“皮球”从西踢到东不叫解决问题,“装睡”“装瞎”、推诿扯皮赢不来百姓满意。希望相关部门目光向下,更多地聚焦百姓的身边事,扎实推进城市治理水平。最终,人人都是受益者。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