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办社会”稳健方长远

2018年07月16日 07:16   来源:人民日报   刘志强

  量力而行,就是要把握好“办社会”的投入、规模、范围、节奏,把握好“度”。地方政府部门应当更主动地了解企业所需,更积极地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

  “都说企业不再‘办社会’了,可一些民营企业却办起了社会。”前不久到东部某三线城市搞调查,一位民企负责人告诉笔者,近年来该企业先后开办了8所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再到技校,如今在校生都快赶上员工总数了。今年年初,企业在员工的呼吁下,又办起了一家医院……

  开学校、办医院,原非企业专长,亦非企业必需。之所以这样做,企业自有考虑:员工在子女教育和就医方面没了后顾之忧,想必更能集中精力工作;自建学校培养人才,专业设置更对路,毕业后可直接使用。近年来,这种“民企办社会”的情况并不鲜见。有的企业为了让买不起房的员工在大城市有个安身之处,建起了集体宿舍、高档公寓;有的企业为了给员工减轻压力、提供方便,办起了幼儿园、托儿所。除此之外,还有办食堂、办咖啡馆、承包农场直供蔬菜的等等。

  过去,一些国有企业陷入困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背负了企业办社会的沉重包袱。现在,为什么一些民企自加压力、办起社会呢?

  民企花的是自己的钱,“办社会”往往是应对外部环境的主动选择。某种意义上说,“民企办社会”折射出企业家们经营理念的进步——在发展壮大、具备一定实力之后,越发注重人才的稳定度、团队的凝聚力,越发注重通过当期投入来优化软环境以提升长远的硬实力。

  “民企办社会”的初衷是好的。当然,从此事中窥见问题、提些建议也是有必要的。

  一来,对于企业来说,要谨记一点——量力而行、遵循规律。

  量力而行,就是要把握好“办社会”的投入、规模、范围、节奏,把握好“度”。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经营目标在于盈利,生存底线也在于盈利。“办社会”如果超过了必要的“度”,就会既占用资金又牵扯精力,时间一久,负担难免加重,乃至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背离“办社会”的出发点。

  遵循规律,就是请专业人做专业事。有些企业为给员工盖住宅楼,自己找设计院、找施工方,全套做下来后才发现,成本比请专业开发商高出不少。俗话说,行行有门道,隔行如隔山。企业“办社会”,简单易行的可以亲自上阵,专业复杂的最好还是另请高明。当然,具体操作中也应机动灵活,或者当个“甩手掌柜”,或者与专业企业、地方政府合作,追求共建共享,或者与发展副业相结合,既服务员工、又增加盈利点,总归得遵循规律、效率优先,没必要一味“大包大揽”。

  二来,也要给相关部门提个醒。

  现在有些企业“办社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所在城市公共服务有短板,这类情况更多存在于三、四线城市。这些地方政府部门,应当更主动地了解企业所需,更积极地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既然企业普遍存在类似诉求,不妨由政府部门出面,整合各方力量,打包解决相关问题,如此既能为辖区企业解难,又能让城市百姓受益,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