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转发广告能领工资”骗局背后的真问题

2018年07月03日 11:39   来源:东方网   付彪

  每天只要在朋友圈转发三条广告,便能收到每日30元工资?短短三个月,全国便有1.1万余人(次)中了这个微信骗局,诈骗团伙共骗取所谓“入职费”510余万元。近日,湖北省阳新县检察院以诈骗罪对李某等6人依法提起公诉。(7月2日《检察日报》)

  类似“朋友圈转发广告能领工资”的骗局时有曝光,主要套路是:不法分子先以某公司的名义,注册几个微信号,叫你缴费成为会员,说每天在朋友圈发广告,即可每天领取工资,若推荐其他人加入,还可领取推荐奖;前期确实会返给一定费用,以此获得信任,但随着人数的增加,达到一定的规模,便解散所有微信群,拉黑缴费会员,从而非法占有“入职费”。

  显而易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用广告费返利的方式吸引更多人加入,随后携款消失,这种行为已经涉嫌诈骗。但是,需要引起我们反思的是,在“朋友圈转发广告能领工资”这种并不高明的骗局背后,受骗者自己何尝没有责任?相关监管何尝没有责任?

  首先,暴露出一些人防骗意识的缺失。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虚假广告还是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和警惕心理的,但是在朋友圈,由于“圈”里都是熟人,很多人则会放松警惕,再加上利益的诱惑,就会失去判断的理性,继而上当受骗。这种“朋友圈转发广告能领工资”的骗术就是这样,不法分子给出的承诺是“每天转发三条”,而诱饵则是“每日可赚三十元”,分分钟钟的事,动动手指就可获得报酬,何乐而不为?但也许没想到的是,不法分子是在“借鸡下蛋”,当人头拉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即“入职费”收到一定数额的时候,他们也就销声匿迹了。

  再者,相关监管也存在着很大的漏洞。现在,朋友圈经常会看到这样那样的广告,不是卖衣服的、化妆品的,就是卖奶粉的、保健品的……朋友圈俨然成了“广告圈”。可以说,当下人们对朋友圈广告已无力吐槽,对于这类赚钱广告的渗透,似乎也觉得正常。殊不知,却激发了一些人的贪心。显然,这其实也该追问群主的责任,为何将骗子放进了群?作为朋友圈的平台,微信团队也应强化管理意识,禁止虚假广告发布等,切实从源头上为微信用户把好关。

  《广告法》规定:作为自然人也是广告发布者。换言之,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广告或者转发广告的每个公民,都可能成为行政处罚的主体。因此,在行政监管上,工商、公安、食药监等管理部门也应有所作为,一方面应将微信朋友圈的广告发布纳入监管;另一方面需要硬起手腕,对类似“朋友圈转发广告能领工资”的骗局进行严厉打击,还“朋友圈”一方“净土”。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