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朋友圈拉票,拉来了太多烦恼

2018年05月24日 06:27   来源:钱江晚报   高路

  “亲,帮我家孩子投个票吧!”“麻烦给我们家×××投个票,一人可投3票哦~”……相信大家都有被朋友圈的各种投票捆绑的经历。浙江省教育厅日前发布《关于规范校园网络投票活动的通知》,明确涉及学生(幼儿)个人荣誉的各项评选活动原则上不采用面向社会的网络投票。

  省教育厅的这个通知下得很有针对性,让人想“手动点赞”。时下,各种求投票的朋友圈信息实在太多,说它是一大公害,并不过分。学校在搞,社会上的各种评比也在搞,朋友圈里几乎隔三岔五就有这么一次投票,有时候,一天甚至有好几条,发在朋友圈里的可以当没看见,可是朋友都把链接发到你的个人微信上了,你好意思不投?一两次可以,投多了没有不发牢骚的,不要怪家长没有耐心,实在是这一类的投票并无意义,不仅不公平,而且副作用很多。

  首先这并不科学。学生的才艺、能力、口碑怎么样,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老师和同学,如果老师同学的意见还不足以下结论,应该去请教专家。那么,那些被拉票的人大多数既不了解情况,也不具备专业的辨识能力,如此赶鸭子上架,不是强人所难嘛。

  网络评比要科学,要求参与人群的数量足够多,群体类型足够广,这就跟豆瓣评分是一个道理,投的人越多,越能消除主观因素,越能覆盖刷分行为,分数就越接近电影真实的水准。问题是一个学生类的评比项目能吸引来多少观众投票呢?谁又有这么多的工夫去投这些票呢?有些投票不是打打勾、做个选择题这么简单的事,还要关注,还要下载APP,还要注册,与其说是拉票,不如说是另类营销。

  于是科学性没体现出来,弊端倒是先显现出来,谁拉的人多谁的分数高,谁的朋友圈给力,谁的分数就给力,最终演变成拉人头,搞关系,甚至不惜发红包换取支持,搞得家长筋疲力尽不说,关键是这么评出来的东西无非是人脉金钱的比拼,跟最终的才艺一点关系都没有。

  如果让这些投票得来的分数做主,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埋没真正的人才,这一点恐怕设置投票程序,或者每个参与投票的人都是心知肚明的。之所以有人乐此不疲,无非是想涨点人气,更有一些机构打的是借机涨粉的算盘。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有个评选镀镀金身,有总比没有好,家长几乎没有抵抗力,商业机构可谓深谙家长的心态。对商业机构而言,只要人气能攒下,点击率能上去,公平又值几个钱呢?

  这样一股风气得不到制止,受害的其实是教育本身。造假风盛行,投票沦为商业操作,不良之风渗透入校园。当孩子明白这里面的道道,又作何感想?他是会感叹自己才艺不够,还是会埋怨家长的“无能”?

  现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通知》为减少拉票行为开了个好头,可是这还不够。其实,学校里的拉票评比还算比较克制的,更值得关注的还是社会上的各类拉票评比,学校可以令行禁止,可社会上的拉票评比,又该谁来治理?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