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医疗AI又胜名医,对病人意味什么?

2018年07月02日 07:15   来源:红网   严奇

  备受关注的首场神经影像领域的“人机大战”在国家会议中心落下帷幕,在脑肿瘤和脑血管影像判读比赛中,医疗AI最终以高出20%的准确率战胜了医学界的“最强大脑”。据悉,如果这款AI产品投入使用,核磁检查的出片速度将从现在的几天缩短至几分钟。(7月1日《北京青年报》)

  清代医家郑钦安著书有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BioMind天医智”近90%的准确率,着实令人赞赏。而作为一类医疗技术的应用手段,医疗AI与名医的竞赛,也令不少人开始畅想,人工智能对医生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诚然,处理医生与AI的关系固然重要,可真正决定医疗AI发展轨迹的,恐怕不是医生,而是病人。

  试问医疗AI技术的推广,能给病人带来多少好处?有人说,人工诊断与AI诊断的结合,能大幅提升诊断准确率,帮助医生治疗病人;有人说,医疗AI的高速诊断特性,能有效缩短出片时间,提升治疗效率;还有人说,医疗AI的应用能节省医生的精力,让医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在创造性的事务上。

  事实上,医疗AI为病人诊疗,不一定经由医生的手实现,病人能直接从医疗AI中获得什么,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诚然,CT胶片能反映病人自身体内的实际病情,可对大部分病人来说,看胶片犹如看天书,病人不得不单方面地依靠医生了解病情,信息的不对称性由此体现。可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医疗AI若仅执于医生之手,恐怕病人也不太放心。

  回顾过去,有不少医患矛盾,皆是由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产生的。事实上,病人对医生的遗嘱,多多少少都有会一点疑虑。而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病人获取医疗信息的手段非常多。手机电脑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强化了病人自我检查的主动性。即便医生有详细的医嘱,有不少病人依旧喜欢“百度一下”,自行查看病情。有一部分病人,则因误信网上的只言片语,信网不信医,导致病情的恶化。医疗AI用于病人之手,最大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权威的可信的诊断。

  实际上,近年来也有不少国家和机构,加强了医疗AI在家用层面上的应用。例如,现在已有一家以色列公司Emerald Medical Applications 开发了一款拍照识别皮肤癌的人工智能APP,并在 FDA 注册。随着医疗AI的深入拓展,成为病人手中的“诊断利器”也许也不再遥远。它一方面能缩短病人所需的医疗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增强病人对医疗服务的信心,而由人工智能延伸出来的智能化分析功能,也能在检查早期病症上做出更多努力。

  当然,医疗AI是否能落地,还得突破不少伦理上的冲突,毕竟古人说:“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就目前来看,机器不具备“人性”,在处理医患关系方面,自然不如医生得心应手。可随着AI技术的深入推进,在强人工智能时代,人机互动可能会更为密切,在关爱病人方面,也许未来的医疗AI,能具备医生不具备的“好友品质”。希望有关的科研机构,能着眼病人的现实需求,在医疗AI家庭应用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毕竟需求牵引,才能创造最好的医疗服务。

  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指出:“围绕教育、医疗、养老等迫切民生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为公众提供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服务。”不可否认,从医疗影像学结果到具体治疗,还有一段距离。但“BioMind天医智”的胜利,对医疗AI发展来说,也有积极的作用,至少它能让病人,越来越相信医疗AI的价值。所以,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都应该乐观看待医疗AI的到来,而相关的科研开发、院校教育、用户培养必须早日跟上。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医疗控费,控住“不合理”    2017年12月25日
  • ·医疗不是机械冰冷的    2017年09月15日
  • ·华人医师眼中的英国医疗体系    2017年06月23日
  • ·非医疗转运通则不痛(图)    2017年06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