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规范共享护士需摆正“医”与“网”位置

2018年06月06日 07:32   来源:羊城晚报   阅尽

  “共享经济”大潮下,“共享护士”正走进普通居民家庭。特别是一些出行就医不便的年长患者,不出家门便能享受到包括打针、换药等治疗便利。据称,这种只需在专用平台注册,点下键盘就可享受到的“护士到家”服务已在全国不少城市涌现。

  “共享护士”走进普通居民家庭,随之而来的行业规范问题亦愈来愈受到关注——譬如同样的服务,各服务平台的价格不仅与公立医院收费相差甚大,相互间亦有别;专业平台提供的上门护士是否具有从业资格;该行业的准入门槛及监管政策等均是一片空白,而在医疗单位任职的护士,若在外兼职还涉嫌违反相关法规,万一出现医疗纠纷或风险等,责任又该由哪方承担?诸如此类问题,都亟待政策的跟进。

  共享经济面临的规范与监管难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借互联网东风乘势而飞的共享经济,无论是经营理念还是业态、赢利模式等都可谓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创新。正因为此,它与现行相关政策有所冲突也便在所难免,社会理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待。而近年包括最受社会关注的共享单车、网约车等行业,政府的监管也基本秉持了包容的态度。

  尽管如此,“共享护士”确实有其特殊性,医疗服务的专业要求及人命关天的重要性与其他共享行业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对它的规范与监管更显迫切。尤其是行业是否应该设置准入门槛,更是不容忽视。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互联网+”概念盛行,涌现了大量的所谓科技公司服务平台,似乎什么都可以+,什么都可涉足,个中的浮躁与泡沫,亦应警惕。事实上,在很多领域,互联网只能是辅助手段,或者说原行业的增值服务。譬如医疗,就面临着究竟是“互联网+医疗”还是“医疗+互联网”的主次问题。其定位的不同,也决定了日后风险防范与担当的差异,而医疗服务恰恰是不容有闪失与轻怠的。

  时下,中国社会老龄化渐现,类似共享护士的上门医疗或私人定制医疗服务需求畅旺,但这个前景看好的庞大市场,却并非人人可轻易踏足。特别是在医疗纠纷频发的现实语境下,如何尽量降低医疗风险与医患纠纷,显然不仅需要专业的医疗技术支撑,更离不开行业监管政策的护航。

  或正因这方面的考虑,前期有些涉足共享护士的服务平台,已悄然转变经营为仅提供医院内的“护工服务”。这是明智之举。

  总之,无论共享经济还是共享服务都值得倡导和鼓励,但相应的监管亦需及时跟上,虽短期内未必能推出完善的行业标准,但有些大原则显然须尽快明确,尤其是平台的主体责任与担当,更不容推卸。共享经济大潮的初兴不免鱼龙混杂,但行业要想长期发展,没有规范的行业监管,则极易失序,这不仅不利于行业发展,也最终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