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今日向社会发布。公报指出,2017年全国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土壤环境风险有所遏制,生态系统格局总体稳定,核与辐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的积极变化。(5月31日新华网)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此次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释放出我国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向好的积极变化,也反映了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所取得的显著成效。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维度,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视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融入治国理政宏伟蓝图,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一幅美丽中国新图景正在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
生态环境好不好,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也最有发言权。一直以来,环境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产品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正因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眼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事实为证。就以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大气环境为例,资料显示,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9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338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8.0%,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为43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6.5%。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64微克每立方米、44微克每立方米、34微克每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39.6%、34.3%、27.7%。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58微克每立方米,比2016年下降20.5%,与2013年相比下降35.2%。再看地下水,5100个水质监测点位中,优良级、良好级、较好级、较差级和极差级点位分别占8.8%、23.1%、1.5%、51.8%和14.8%。地级及以上城市898个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断面(点位)中,有813个全年水质均达标,占90.5%。全海域海水符合第一类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中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6%。近岸海域水质基本保持稳定,水质级别为一般。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近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就对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重要原则、进行了具体部署,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进军号令。有理由坚信,只要牢固确立并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定将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祖国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我们的国家必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