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所以“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牢牢坚守人民的幸福线。这些重要观点和思想说明,我们党的大政方针和具体实际工作都时刻胸怀群众、心系人民、普照百姓,蕴涵浓浓的人民情怀。为筑牢人民群众的幸福线,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战略与措施,为保证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指明了路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筑牢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提供重要的思想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这一目标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价值取向所然。实践表明,一个政党能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最具有生命力的重要表现,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此,我们党不负人民重托,顺应人民意愿,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所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筑牢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提供重要的思想条件。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筑牢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筑牢人民群众幸福线的根本要求。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坚持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持续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商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坚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强调身心健康是人民幸福、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所以,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为筑牢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筑牢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提供现实的突破口。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变迁,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虽然有显著提高,而且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只有解决好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他的次要矛盾才有可能得到妥善解决,人民的幸福线才能牢靠。所以,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筑牢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提供了现实的突破口。
实现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为筑牢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提供完善的政治保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筑牢人民的幸福线的政治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是真正的人民群众的民主,而且有制度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比如,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都是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具体途径和具体制度保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具体制度表现和载体,必须长期坚持,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十九大报告还强调,“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强调今后在各项工作中要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享有民主权利。所以,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为筑牢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提供完善的政治保证。
切实筑牢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地办,也要一年接着一年地干;既要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责,又要坚持人人享有、共同分享;既要坚持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又要注意时刻引导预期;既要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又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既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又要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筑牢人民群众的幸福线。
(作者系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