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投票引发的刷票、拉票行为诱导学生投机取巧、助长功利之心,与学校的育人目标背道而驰。”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已要求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坚决禁止各高校用QQ群、微信给学生荣誉评选刷票、拉票的行为(5月23日《中国青年报》)。其实,禁止微信评选拉票刷票行为,难道仅仅只该学校吗?当然不然。
目下,组织或个人利用QQ群、微信投票的作品荣誉之类评选,可谓多如牛毛名目繁多,由此引发拉票刷票也已成为公开秘密和不争事实,对此,人们大概已然神经麻木见怪不怪。作为“互联网+”时代荣耀评选载体的新变种,多为利用微信朋友圈发动亲朋好友齐上阵,其主要表现形式,大体上,一为请好友先关注进入公众号,然后再投某作品某人一票或多票;再便是无需关注直接进入选择,按受托指定找到张三李四投票。
就技术层面审视,作品或荣誉评选嫁接QQ群、微信等新媒体,原本无可厚非毋庸置喙。然而,由于在现实操作中,投票人几乎并非主动自由表达自己的意志表示,而是碍于亲友情面不得已而被动为之。有的对投票对象根本不熟悉,有的虽对投票对象熟悉对竞争对手却不熟悉,有的对参投对象一概不熟悉,投票时从来不看成果优劣,而是全凭感情用事。如是评选结果殊途同归:谁朋友圈体量大,谁的得票数就能算术级增长,谁的刷票能耐大,谁的得票数就能几何级增长。要命的是,信马由缰的网络投票引发刷票拉票行为,非但无法让投票结果反映匹配被投对象的真实水平,相反只会致使评选公信力一再毁伤受挫,评选声誉无从谈起每况愈下。
就被拉票对象观照,隔三岔五的好友拉票请投,严重骚扰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工作,让他们既不忍回避又苦不堪言。来拉票的都是回不住面子的好友,请托投票的都是拉不下脸的“亲们”,不被动违心投票对不住至爱亲朋,投了不想投不愿投不应投的票对不起自己的良知,投票前十分焦虑纠结,投票后倍受良心煎熬。从目下人们对此类“奇葩评选”普遍反应看,可谓反感程度愈益加深,抵触情绪与日俱增。
作为“互联网+评选”的新生事物,理论上,藉以虚拟空间的海量性、广域性和便捷性,一部手机便可实现的微信评选,本来可以使评选过程更具透明度和代表性,评选结果更具公正性和精准性。然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此类评选投票的监督机制先天缺失,致使“互联网+评选”在实际操作中人为操控性无限大,反而将这一新生事物异化为放大拉票刷票的“掌上神器”。人们不愿看到又不得不接受和面对的尴尬便是,评选过程结果与评选宗旨规则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完全走向了设计者和主办方良好愿望的反面。
究其本质而言,微信评选拉票刷票之类“东东”,无论披上什么样的漂亮“马夹”,抑或用什么样的唬人概念和炫目“障眼法”伪装包裹,揭穿其“皇帝的新装”,便是赤裸裸的形式主义新变种和弄虚作假新歪风。作如是观,何止学校该当禁止微信评选拉票刷票,其他主管部门难道不应该闻风而动从善如流吗?无论如何,不能再让微信评选拉票刷票之类怪胎繁衍生息下去了。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