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买榜"的山寨版"百强县评选"为什么能大行其道?

2015年09月01日 08:10   来源:红网   郑渝川

  8月22日,一份评选“全国百强县”的《2015县域经济发展报告》发布,一些上榜的县政府将榜单立即作为政绩广泛宣传。此举及评选结果引起强烈争议。记者调查发现,为百强县评选的机构北京中郡经济发展研究所仅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并无冠名和参与“全国”评选的资质,此前还被官方曝光有地方政府花钱买榜。(综合8月28日《新快报》、8月31日界面新闻网)

  1991年-2007年,国家统计局曾连续每年发布“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指数前100名评比”,这项百强县评比也曾长期被作为地方政绩比拼的平台,评选结果也备受诟病,因此最终取消。

  中郡所运作的“百强县”评选2001年起推出,在国家统计局版本的评比被取消后,取而代之。主办方有意向参与评选活动的基层县市开展宣传和营销活动,邀请部委直属院校等权威机构的教授参与,与正规学术机构、媒体和出版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广泛开展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多类课题的学术研究,每年出版《中国县城经济年鉴》。

  这些做法的确有误导基层县市用意,让县市领导群体相信中郡所“百强县”评选的权威性,但公允而言,中郡所的运作方式,跟其他一些更为正规的学术研究机构、院所并无差异——后者同样热衷举办各类市域、县域经济及乡镇发展评选活动,热衷到基层承揽研究课题,为一些地方的基层市县乡新任领导、领导班子的政策评功摆好,提供专业化的政绩包装服务。

  按理说,更为正规的研究机构和院所,运作的评选活动在影响力和客户吸引力方面,都应当远胜于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中郡所,实际情况却是相反。另外,那些选择与中郡所合作的媒体和学术机构,也完全可以在摸清中郡所的路数后,另行推出新版本的评选,但它们却没有这样做,这又是为什么?

  某种意义上讲,走“野路子”的中郡所,能够把一个接近于山寨式的评选活动,办得很有竞争力和吸引力,主要原因肯定不是因为收钱发榜(尽管收钱发榜的做法显然存在)。天下没有如此简单逻辑的赚钱生意。从中郡所每年出版《中国县城经济年鉴》,建立自己的特约学术研究力量,开展各方面的学术研究看,这个机构并不满足于赚快钱,而是想长期经营发展,有意走胡润及其创办研究院的路子,一步步正规化。

  这个机构的这些努力,应当说已经收到初步成效,参与其评选活动的一些基层县市,其实并不在意中郡所是否真的有所谓的官方背景,而是确实认可其运作的“百强县”评选活动。可以认为,中郡所这样的机构,非常精准地把握了各基层县市的需求:基层县市试图在现有较为单一的政绩评价体系之外,寻求更多政绩亮点和支撑。

  当然,在现有制度背景下,中郡所的生意之路很难走通。此番中郡所运作的“百强县”评选被媒体曝光,引发舆论强烈关注,相信国家有关部门将介入查处中郡所擅自启动冠以“全国”字样评选活动,并核查外界指称其收取参评费用或者变相收费等做法。

  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此番仅仅清查叫停中郡所运作的“百强县”评选,而不过问同样方式运作评选、同样存在变相收费做法甚至形成更多政绩包装模式的其他机构,显然有失公平,也很难让人信服,无法有效澄清坊间对中郡所被曝光、被查(只)源于其民办身份的猜测。

  笔者以为,国家有关部门不仅应当严格执行现有的政策纪律,而且应当就各种身份、体制背景的评选机构、学术机构、研究机构与公共管理部门建立合作,承接政府咨询等智力项目外包,形成更为透明有序的准入、管理与监督制度。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