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谢作诗:收入、资本与财富的异同辨析

2018年05月15日 08:55   来源:深圳特区报   

  费歇尔有句名言: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

  农民秋天收割稻子,这是收入。但这收入不是在秋天的一刹那完成的。犁地、播种、施肥、除草、灌溉……每一件事都是在创造收入;每一天、每一秒,都在创造着收入。

  费歇尔又说:凡是能够带来收入的都是资产,机器、厂房、劳动、知识技能、动听的歌喉、美丽的身姿,等等,都是资产。而资产的市值就是资本。

  那么,资产的市值等于多少呢?我们说,这市值等于未来收入流的现值之和。

  注意,资本是未来收入流的现值之和,不是收入流之和。因为今天的1元钱不同于明天的1元钱,明天的1元钱又不同于后天的1元钱,不同的未来值,量纲不同,不可以直接相加。这就是折现的问题。我们把不同的未来收入折现为现值,就可以相加了。

  未来收入是预期收入,预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资产价格具有过度波动的特性。

  问个问题:股市大跌,街道还是那街道、房子还是那房子、工厂还是那工厂,为什么说财富少了几万亿元?股市大涨,似乎一切也都没有变,又为什么说财富增加了几万亿元?

  答案是:人们预期的未来收入流变化了。表面上看,街道还是那街道、房子还是那房子、工厂还是那工厂,但实际上,由于它们创造未来收入流的能力不同了,其实是变了的。

  这里我们引入了财富的概念。资本是未来收入流的现值。但是,除了未来的收入,你还有现在的收入。财富是现在的收入加未来收入的折现,也就是说,财富是所有收入的折现。当然,现在可以视为很短,短得现在的收入近乎为零,于是财富和资本就相同了。

  收入是流量,财富、资本是存量。流量有时间维度,例如你说我的收入是10万元就没有确切含义。是多长时间收入的10万元啊?如果说我一年收入10万元就有确切含义了。

  不妨借助物理学的知识来讲述存量和流量概念。通过一根水管往水池里灌水,一段时间内经由水管流进水池的水量就是流量,而某个时点上水池里水的数量是存量。流量可以相加,例如一个小时流进1立方米,两个小时就是2立方米。但存量不可以相加,例如9点的存量是1立方米,10点的存量是2立方米,这两个数值不能加在一起。不过存量之间可以相减,它们的差就是两个时点之间的时段里的流量。例如10点的存量是2立方米,9点的存量是1立方米,二者之差是9点到10点这一个小时的流量。所有流量加起来,就是最终的存量。

  在物理学中,我们可以把不同时段的流量直接加总而得到存量,但经济学研究的是价值问题。由于人具有不耐的偏好,并且资源具有自我增长的性质,今天的1元钱不等于明天的1元钱,因而要把未来收入折现为现值然后才能相加总。这是经济学和物理学的重要区别。

  收入有时间维度,不仅有远近之分,还会高低不同。人们完全可以放弃某一时期的收入,换取另一时期更高的收入,例如,年轻的时候不急于上班,而先去读大学,换取大学毕业后挣得更高的收入。因此,如果我们说追求收入最大化,那么就会模糊不清。但是将所有收入折现为现值,加起来求得财富。说追求财富最大化,这就有确切含义了。

  一个人勤俭节约、积累财富,是积累资本;刻苦读书、苦练技能,也是积累资本,人力资本是也。普天之下女孩子莫不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率土之滨男孩子无不让自己潇洒阳刚,这还是在增加资本存量。即使择偶婚配,也不忘记通过基因传递增加下一代的资本存量。

  费歇尔的伟大之处在于把资本概念一般化了。过去在我们的观念中,机器是机器,厂房是厂房,牛是牛,马是马,一般化很是不够,但在费歇尔看来,他们都是资产,凡是能够带来收入的都是资产。如此,增加收入的唯一途径就是增加资本,并且也就没有了剥削概念。

  由于财富和资本都要用市场利率作为折现率来折现求得,因此没有市场,财富和资本的计算就成为难以克服的大问题。没有市场,不只是数据没有经济含义,甚至数据本身都无法计量获得。(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