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网最新报道,一年多前被停业整顿的“溯源·秦皇陵”景区,已经更名为“梦回大秦”。这个“梦回大秦”景区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需要乘车参观,其轨道车沿途采用声光电技术打造了帝陵墓道、兵马俑阵、水银悬棺等一系列与秦始皇陵地宫相关的立体画面,景区的后半部分则为场景陈设,展示秦始皇陵修建以及秦始皇出陵、送葬等场面。
或许很多朋友并不了解“梦回大秦”,但知道那个被称为“山寨兵马俑”景区的“溯源·秦皇陵”的朋友并不少。此前,有不少游客在网上吐槽,到了兵马俑附近,就有黑车和所谓的“导游”拉游客去看山寨兵马俑,而一些不明真相者还以为是去了真的兵马俑景区,结果大呼上当,本来十分期待的访古之旅成了扫兴之行。
山寨景点的问题一度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的注意。2017年1月,西安市临潼区连夜召开旅游市场整顿专题会议,组织整合执法力量,对“山寨兵马俑”进行销毁,并约谈区内多个人造景点负责人,相关整改由此开始。
从目前整改的效果看,据相关部门的介绍,除景区项目更名和票价调整外,还销毁、撤离了仿制兵马俑3处,而且,还在醒目位置设置了标明“人造景点”的告示牌,并撤换、新制了多处6D仿真体验场景,等等。
笔者注意到,游客最在乎的,是“山寨兵马俑”是否涉及欺骗游客的问题。既然景区已经注明是“人造景点”,那么,起码在这点上能让游客放心了。至于游客是否愿意花钱入园,则是游客自己的选择。
不过,山寨景点即使不涉及欺骗游客的法律问题,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我们是否需要这么多山寨景点呢?众所周知,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尤其是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当地的文化名片,也能为当地的旅游经济带来巨大的收益,甚至有些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的地区非常依赖这些景点带来的收入。但是,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混为一谈,完全从盈利角度制造一些山寨景点,长此以往,反而会给当地的旅游口碑和市场环境带来伤害。
因此,一些地区争夺著名文化符号的心情,外界可以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要“取之有道”。换言之,要把山寨景点变成当地实打实的旅游名片,并不是短期整改能做到的,需要有创新的旅游规划设计,尤其是结合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文化资源的宏观设计。
据笔者观察,目前国内在这个设计和转化上做得较好的,大致有两个思路。一个是“微缩/整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深圳的世界之窗景区,把全世界著名景点做成微缩景观,集中在景区内展示。游客不用出国,也能看到埃菲尔铁塔、埃及金字塔、泰姬陵、巴黎凯旋门等著名景点的微缩版。世界之窗景区自1994年开园以来,不仅成为深圳市的旅游名片,也成为不少人在无法出国旅行之前能“开眼看世界”的渠道。当然,随着国人出国旅游和消费能力的逐年提升,这种思路也需要更加优化。
还有一个思路,就是做文化符号的“外部拓展”。所谓“外部拓展”,就是用其他方式(比如高科技、现代文化资源等)来提升景区的特色和价值,而不是以捏造历史或欺骗消费者的手段来增加知名度。
比如,1997年,珠海市建成了圆明新园景区,以北京圆明园为原稿,按1:1比例精选圆明园中的十八景而修建,成为当地知名景点。按理说,圆明园跟珠海没什么关系,但游客在北京的圆明园遗址已经无法看到昔日水榭楼阁、雕栏画栋的美景了,能在珠海“复制”一个圆明园,这对发扬传统文化和增加当地旅游市场价值来说,是个双赢的事情。
我们反对的是那些以欺骗游客的山寨景点,批评的是那些“为山寨而山寨”的景区,但如果能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整合或转化的话,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是这需要有识之士更费心费力。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