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河南洛阳老君山景区推出“一元无人售卖午餐”,吸引上千名游客排队就餐。当天中午该活动一共收入1167元,超过实际售出午餐数量。景区负责人表示,“一元午餐”只是一个概念,“1元肯定是不够成本的,主要是为游客提供方便。”当日,景区工作人员在老君山中天门广场支起4口大锅,现场赶制当地特色小吃糊涂面,除此之外,一元午餐还包括荷包蛋和馒头。景区还为买饭的游客提供了一次性餐具。
景区里提供“一元午餐”,上千人排队还能做到秩序井然。此情此景,无怪乎不少网友感叹“完全颠覆了对国内旅游的想象”。其实,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评判,此举都堪称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游客从中得到了实惠,景区也顺势赚到了声名,再加之新闻曝出后舆论的一片点赞力挺之声,更是大大缓冲了“黄金周假期”引发的习惯性吐槽。很长时间以来,景区对游客的诸般“算计”已成常态,在此背景下,前者主动释出的任何一点善意,都显得殊为难得。
每逢黄金周假期,景区的各式“天价食物”都不出意外成为公众热议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景区餐饮的高定价,的确有其自身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在旅游经济的惯用模式下,景区企业化运营、经营权买断承包等操作策略使得接盘者整体成本高企,压力层层下移之下,最直观的后果就是终端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基于此,“景区当然没有便宜的午餐”。当游客被还原为现实而具象的“购买力”,所谓的景区旅游,也便成了一个诱导消费、刺激消费和放大消费的过程。
有鉴于游客的周期性和集中性,景区内的消费场景,势必会处于一个阶段性的“卖方市场”。这一前提下,景区经营者的第一选择自然是“赚快钱”甚至是“赚尽每一分钱”。而“一元午餐”活动却相当于是完全放弃了景区餐饮消费这一巨大利益来源。此举不仅是高觉悟的“主动让利”那么简单,客观上还起到了“断人财路”的效果,由此所招致的压力可想而知——这事实上也解释了,为何一片叫好之声的“一元午餐”活动,只在10月5日进行了一次。
短短一日的景区“一元午餐”,意外获得了网友的强烈回响。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福利活动”对于其他景区的经营毫无启发性可言,也不具备被广泛复制的可能性。当景区“完全市场化”变成了一种默认的选项,自上而下的所有环节都无一不以“利益最大化”为诉求。这场停不下来的攫利游戏中,景区本应具备的人情底蕴和人文情怀,不得不让位于商业化的买卖关系和经营需要。景区里的“一元午餐”,更像是这种紧张市场结构下的一时闪念罢了。
旅游就是各种消费的集合,门票消费、住宿消费、餐饮消费、娱乐消费种种。对“一元午餐”式的非常态事物极力宣扬并寄予厚望,无助于游客正视现实并形成理性的预期。与其寄望那些不期而遇的“惊喜福利”,不如正视那些由来已久的“生活常态”来得实在。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