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变通的“著名商标”评选当严查

2018年05月04日 07:30   来源:红网   姜春康

  一些地方实施的“著名商标”制度,被全国人大叫停半年至今,仍有多个省份在整改中“变通”:通过变换认定主体,将原先由工商部门认定改为由地方商标协会继续开展著名商标认定。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认为,这种做法明显是对此前研究意见的曲意变通,应予及时制止。下一步,将对地方商标协会认定著名商标的情况作全面摸底,坚决叫停“著名商标”评选活动。(5月2日南方网)

  “著名商标”评选制度存在了20多年,在一些地方,“著名商标”被异化成了“另类”荣誉,因而成为“护身符”和“法宝”。去年11月,全国人大叫停“著名商标”评选。可如今,各种曲意变通的评选却“阴魂不散”。

  曲意变通的“著名商标”评选当禁。首先,地方规定的著名商标制度在运行之初确实有明显的积极意义,鼓励企业增强品牌意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由政府对著名商标进行认定和特殊保护的方式,导致在操作过程中滋生了一些弊端。去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收到公民提出的审查建议后,向11个省、区、市地方人大常委会发出《对有关著名商标制度地方性法规的研究意见》,要求各地对涉及著名商标制度的地方性法规进行清理废止。叫停“著名商标”评选,无疑是强力纠偏。

  其次,“著名商标”制度之弊端仍变相存在,如利用政府公信力为企业“背书”等问题依然“潜伏”,当引起重视。本来,叫停“著名商标”制度,意味着工商部门认定著名商标已没有法律依据。但新问题出现:一些地方的商标协会代替了工商部门,其实他们依然是工商部门的下属部门,其实质还是“换汤不换药”。这种评选依然被当成了地方工商部门的“荣誉号召”,评比和认定的主体也并未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另外,曲意变通的“著名商标”评选实际是对新政策的“挑战”。这其中既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又可能内含利益输送,实际上已形成不正当竞争。换言之,不少著名商标评选越来越变味,将“质量第一”“口碑第一”抛之脑后,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花钱买名誉”。如此结果,必然会让评选跑偏,上榜企业未必是凭真实力,也未必真有良心,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损害公正和公平。曲意变通的“著名商标”评选会扭曲市场公平竞争关系,也会导致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失灵,更容易让政府公信力陷入“背书之坑”。

  商标和品牌好不好,应让市场说了算。“著名商标”评选,无论如何曲意变通,都是违规的“软抵抗”,弊大。好消息是,法工委下一步将全面摸底,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配合,督促有关方面尽快停止该做法。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把著名商标认定权还给市场    2017年07月0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